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宜良小哨村:干巴菌滋生的大产业

2018

02/05

14:45

来源

云南网

下过一场雨后,空气湿漉漉的,干巴菌幽幽地从地下冒出来。用不了10天,刘云就可以进山拾菌了。

这是一个让刘云兴奋的季节。他眼里的干巴菌那都是钱,一小朵就是200元,长得大的那就是500元。但刘云不会让干巴菌长得过大,“长太大了,这个菌窝子来年就不会出菌子了”。

刘云是宜良县狗街镇小哨村的村民,小哨村因干巴菌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多年来,小哨村已把不起眼的小小野生菌培育成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如今,动辄上千元一公斤的干巴菌,仍供不应求。这使得刘云改变了销售思路,不再做传统意义上的采菌人(即把进山采来的菌子拿到市场上卖),而是每到6月,就在自己承包的菌山下搭帐篷、建炉灶,等着那些想自己动手采菌的游客上门。

雨来菌子来

早上起床听着外面有雨声,心里就像菌子往外冒一样。雨来了,菌就来了,收入也就来了……  

记不清这是6月以来小哨村的第几场雨了。刘云承包的菌山脚下,一伙人正冒雨搭建凉棚。为了游客在山里采完菌可以有个地方歇脚吃饭,这已是他们工作的第7天。

山里的植被一片连着一片,被雨水过滤后,整个山郁郁葱葱。这个凉棚就选在山脚的某个转弯处,位置隐蔽、幽静,很适合城里人来这里休闲。

从1995年开始,小哨村根据野生菌的产量,把山林分段竞价,实施承包拾菌,每年的5月30日,全村的老少都要聚集在一起竞价。一座山头谁出的钱多,当年的采摘权就归谁。从6月开始一直到10月31日,山中的菌子就是包山人的主要收入。

小哨村的干巴菌早已名声在外,村里决定趁势追击,将以采菌为主的生态旅游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今年在整个村里选择了3个地方搞试点,刘云承包的山正是其中的一处。

所谓搞试点,就是将原来用木头、油布搭建的简易茅草房,统一改建为石棉瓦加水泥砖块制成的凉棚。泥巴做的灶台也换成用水泥搭建的。完工后,再在地面上铺一层松针,既干净整洁又有农家气息。

刘云说,他的棚子从来都是干净整齐的。“别人盖棚子还在用塑料布、广告布的时候,我就用起了帐篷布,而且逐步在改进,帐篷布都花了1200元呢。”

看着连绵的雨,以菌子为生的村民打心眼里高兴。按刘云的话说,就是早上起床听着外面有雨声,心里就像菌子往外冒一样。雨来了,菌就来了,收入也就来了……

不止是山上的凉棚。去年11月,刘云重新盖了栋3层的小楼房,连带着家具,总共花了40多万元。院子也修整过,不再是泥巴地,而是抹了一层水泥。

在小哨村内,常能看到崭新的房子,有村民说:“看别人都盖,我们也贷款盖点新房。”但据刘云介绍,几乎每一家都有车。

不过,村里的通讯信号不太好。要用智能手机打电话,必须得走到房屋外的街道上。村里没有商店,没有娱乐场所,大家每天晚上看两集电视剧,10点左右就睡觉了。

无论如何,对小哨村来说,小小野生菌给村子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出山又回山

9000元承包下的山,5个月后就收回了4万元。当时刚19岁的刘云,赚了钱就想着花,买了第一辆面包车,没过多久,又跑回城里继续闯荡

刘云是小哨村第一个外出打工的。

虽然当时也有“包山”的说法,2000元一年,但因为产量高,菌子卖不起价,村民更愿意种果树、养家禽。

刘云外出打工时15岁,村里收入不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大山里在不住。刘云说:“年轻人大多都不想回家,就想在外面闯,打算干出一番事业。”

“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出去打工的。没带行李,拿个背包就下了山。”说话时,刘云还能想起当时独自出去闯的那股子莽劲儿。村里人谈起刘云,都竖拇指表示赞赏,都说他是村里走出大山的第一人。

事实上,外面的日子很艰难。服务员、保安、运政、稽查、协管……刘云什么都干过,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也就400多元的工资。

最苦的日子是,他和朋友两个人一天只吃一个大理粑粑,有时甚至会饿肚子。舍不得坐车,就从牛街庄走路到梁家河车场。有一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挨在一起,同时放假,那个下了流星雨的夜晚,给刘云留下深刻的记忆却是“过个中秋节,连块月饼都没吃到”。

逢年过节,就找一个地方静静地待着。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刘云也没想到过回村里。刘云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

终于,1999年回家了一次,当时试着承包山头拾菌子赚了点钱。9000元承包下的山,5个月后就收回了4万元。当时刚19岁的刘云,赚了钱就想着花,买了第一辆面包车,“每次加10块钱的油,带着女孩到处转”。没过多久,刘云又跑回城里继续闯荡。

直到2003年,朋友聚会时,身穿保安制服的他,被一个女孩羞辱,刘云这才下决心回家。

没想到,这一回,菌山牢牢地拴住了刘云。一年接着一年,干巴菌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刘云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村里另外一个承包菌山的人,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这些年干巴菌价格的起伏。2000年的时候干巴菌的价格猛涨了一次,从三四十元涨到了120元,接着价钱就没再低过。

现在,刘云在外工作时,每个月都要跑回家两三趟。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也不出去了。即使书读不好的人,也有了出路。

小哨菌飘香

有时候发现刚刚长出的菌,就小心翼翼拨开旁边的松针、杂草,捡来树枝给菌子搭一个顶,再盖上茅草,防止太阳曝晒

无论经历多少世态变化,吃菌的心情一直没变。

刘云也好,其他包山的人也罢,都舍不得吃菌。对于大山中的人来说,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小时候家里的炒菜油都省着用,米汤泡卤腐。背着竹筐上山捡菌,即使捡满一筐,也舍不得吃一朵。都想着把菌卖了买其他粮食,才是持家之道。

现在,即便经济宽裕了,依然舍不得吃。“吃一顿,几百块钱就没了。”刘云算了一笔账,羊不值钱的时候,一公斤干巴菌1200元左右就可以买一只羊,够一群人吃很长时间,但是炒一公斤干巴菌最多3碗,一桌人一下就吃了。

不过菌的味道的确香,“用猪油、辣子一炒,香味就很浓”。刘云已经吃了今年的第一顿炒菌,在6月8日,他还特意发了一条朋友圈,文字写的是:辣子不够。

舍不得吃的原因除了价格贵,刘云深知采菌的不容易。即便不常亲自动手,传统的采菌观念仍然影响着他。每年出菌后,刘云都在山上巡逻。

一大早,带着露水上山。走在山路上,脚步要抬高点,不然没多久裤子就会被弄湿。出于对山的熟悉,他知道哪些地方经常出菌,便多留意几眼。带着游客上山时,他会熟练地指出哪里有菌。其实,菌子的生长地图,刘云早已在反复地琢磨探索中,了然于心。

有时候发现刚刚长出的菌,刘云小心翼翼地拨开旁边的松针、杂草,捡来树枝给菌子搭一个顶,再盖上茅草,防止太阳曝晒。刘云解释,这也是小哨的干巴菌名声在外的原因之一。

但即便经验再丰富的捡菌人也有遗漏的时候,一大朵菌烂在山里,发现时心里那叫一个疼。

没有开展生态旅游业务的包山村民更辛苦。为了赶在市场开门前把菌子送到,凌晨4点左右就起床去捡菌子,穿衣戴帽完毕,顶着手电筒就进山摸索了。

走在山林里,刘云总希望可以发现些松露。小哨村的海拔1860米,森林覆盖率达80%,林下资源丰富,他听说,这里的植被、气候很适合松露生长。刘云念叨“松露的价格高、名气也大,”接着又补充,“有名气就会涨价”。

刘云有两个孩子,小女儿已4岁。除了健康成长、好好读书,刘云没有给他们规划未来的出路,“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也考虑不了那么多。

竞山价飙涨

每次加价5000元,一边喊价,一边和其他人较着劲。第一年包山用了2.7万,第二年用了4.6万,今年竟然喊出了7.1万的高价

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包山的甜头,每到竞价拍卖的时候,整个村委会像过年一样热闹,来竞争的人多了起来,竞价环节也越来越激烈。

每年竞价拍卖的前半个月,刘云就开始心神不定。哪座山一定要拿下?哪座山的价格不能超过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叫他心烦。按照刘云的话来说,承包菌山,就是拿自己的钱和天在赌,赌接下来几个月能否有收获。

竞价这天,村委会热闹极了。凡是交过2000元押金的小哨村村民,都可以参与竞价。不参加竞价的,也可以过来看看热闹。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所有的情绪都在这一刻宣泄无疑。竞拍,容易让人冲动。这天刘云往往不出现在现场,父亲代他出面竞价。但他会事先同父亲沟通好,价格的底线在哪里。

今年竞价的那天,刘云的父亲底气十足。主持人刚刚亮出山头的底价,刘父清了清嗓子,一口气加了3万元。村民们都被震慑住了,没人再吱声。

包山第三个年头的普会强,今年也在大家面前出了风头。他每次加价的筹码都是5000元,一边喊价,一边和其他人较着劲。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最后的成交价,他用了去年所有收成的钱承包了今年的山头。第一年包山用了2.7万,第二年用了4.6万,今年竟然喊出了7.1万的高价。

普会强的妻子劝他,2000元的抵押金不要了,今年的山不包了。普会强扭过来,咬着牙说:“我说话算话,吐口唾沫就是个钉,一定把这个钱交了。”在他看来,在村民面前说出的话,比自己的利益还重要。

事实上,更换山头有不少麻烦事。刘云介绍,如果没有竞争到自己想要的山头,所有的工序都要重新再来一遍,重新熟悉山里的环境,重新找菌,重新拉拢客源。这也让一些竞争不到山头、又对山里情况了如指掌的人,钻了空子(顺走了菌子)。

菌不出山就是草

最担心菌子长大后下雨,日日下雨,没有人买,干巴菌就不能变现。钱堆在山上就是草,看着山上这10块,那100,心里着急

竞拍的问题处理完,个人的收益就看包山人的本领了。

刘云最担心菌子长大后下雨,日日下雨,没有人买,干巴菌就不能变现。“钱堆在山上就是草,看着山上这10块,那100,心里着急。”刘云称。他曾经因为连续的阴雨天气,自己上山拾菌,夫妻二人1个小时就捡1公斤。这些菌,只好拿去市场出售。但送到市场时,干巴菌的分量、品相都会打折。

阴雨天气,遇上上山采菌的游客,刘云也会格外小心。干巴菌被雨淋后很容易腐烂发黑,味道十分难闻。他会更仔细地帮他们把菌包装好,反复提醒客人要及时食用。“拿回昆明,菌子变了味道,会说我们的菌子不好。”刘云称。

但菌的质量不是决定客流量的唯一,刘云反复强调关系网络。私下里,刘云透露,在他经营野生菌生意的这几年,有不少大人物来过。

2003年起,小哨以水果和干巴菌为主体打造生态旅游村,这也是云南省第一个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认证的生态旅游村。2006年,小哨被评为昆明十佳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

但菌子的滋生是有限度的,刘云的菌生意只能做到10月31日,这天之后,就“封山”了。

小哨的采菌人各自盘算着其他的营生。普会强打算呆在家里休息,辛苦大半年,他打算过完年再出门打工。刘云则闲不住,打算将家中的果树料理好后,还要和妻子盘算着去哪里做一些小生意。“有一年我在城里卖甘蔗汁,一天就赚了1000块。”

但不论到了哪里,刘云都喜欢去菜市场转转,看看市场里有没有菌的身影。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