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最不能遗忘的版纳,是这800多年的纸短情长啊!

2018

07/16

15:51

来源

云南季

微信图片_20180622094524.jpg

西双版纳以普洱茶闻名,

你却不知道包茶的那张纸更是传世之宝吧?

它叫傣纸,800多年历史。

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

造纸术发明初期的5步流程、11道工序,

全部在版纳曼召村得以保留,

并蔚然成风。

一沉,一起,纸短情长。

1.gif

太阳渐渐拉平光线,

田野里笼罩起一层薄薄的雾气,

几只鸟儿不知疲倦地打个旋划过田野。

下午时分,知了似也被晒得无精打采,

青蛙开始聒噪起来。

2.jpg

远处山林间的寺庙屋顶,

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金光

坐落在寺庙周围的曼召村,

经历1300多年的风雨后,

如今已变成一个崭新的“造纸厂”

一栋栋新式傣楼整齐排列,

院子里和村道旁随处可见造纸器具,

和正在晾晒的薄纸。

 3.jpg

“哒哒哒哒哒哒哒”

村民们正把树皮捣成浆

汉子戴着草帽,吆喝一声,

一铲一铲把纸浆填到容器里。

在村中间的一户人家,

50多岁的岩大伯正捣着浆。

他把晒干的新鲜构树皮,

用水浸泡至完全发软,

拌灰在沸水中蒸煮好。

4.jpg

20来岁的儿子坐在石墩上,

拿着一只小木锤,

帮着把树皮千锤百炼后打磨成纸浆。

5.jpg

老伴玉大姐把网架轻轻放进纸浆池里,

蹲在地上不紧不慢的一点点用手在纸浆上拍着。

她的动作很轻,

仅仅只让水面微微波动了一下。

网架滤去清水,在阳光下晒干,

纸浆倒映出天空的蓝,

就像云彩飘落了下来。

6.gif

家里空地上晾着滤过的网架,

上面有些纸已经晾干,

纸面又匀又平,

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摸,

触感里有一种“真实”。

 

7.jpg

待到纸模上的纸张晒到半干时,

用锅盖等边缘平坦的器具,

不停地在纸张表面摩擦,平整纸张。

在完全干燥之前,

每张傣纸至少要被这样刮平两遍。

除一口铁锅外全都是竹木器具辅以石块,

其中浇纸用的竹帘用自制土布和竹片制成。

 8.jpg

岩大伯夫妇做傣纸已经11年了。

现在年纪大了,

身体做起事来没以前年轻时麻利了,

一天最多能做个500张纸,

一年下来能卖个4万来块,

基本够养家糊口。

村里有170多户人都在和他们干着同样的事:

制作傣纸,然后交给合作社。

 9.jpg

这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传承。

与大众所知的纸张不同,

除了有个很好听的傣语名“噶拉沙”外,

傣纸最独特之处在于,

它使用构树树皮为唯一原材。

构树是热带雨林中广泛分布的一种树木,

每年七八月是最佳采料时间,

不光挑时节,还要看树龄和生长状况。

2至3年段的构树是最好的,

制作出来的傣纸质地坚韧,

而又充满树木的清香。

据说,这样制作而成的傣纸,

透气通风、不易腐蚀,

“还可以避蚊虫,而且不易撕破,

保存得当放上千年都没有问题”。

 10.jpg

(构树皮)

岩坎今年46岁,

是傣纸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

同时也是曼召村村书记。

他看上去有些木讷,

平日里只有两个爱好:喝茶和做纸,

或是带着人一起做纸。

岩坎从小跟着家中长辈学习制纸,

而今已有几十年了,

把傣纸推广出去一直是他的心愿。

因此,他总是热心地给来客讲述傣纸的历史,

和部分制作技巧,

离别时还不忘让大家帮着宣传宣传。

 11.jpg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现代制纸工业的兴起,

市场对傣纸的需求在减少。

村里坚持造纸的纸户也越来越少,

所生产的纸张大多是供寺里抄写经文、写作画、

包裹普洱茶、制作孔明灯、

民间祭祀和民间做剪纸、纸伞等。

村民们有的忙农活,有的外出打工,

毕竟赚不到钱,没人愿意干。

 12.jpg

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轻易丢。

2011年,在政府的扶持下,

岩坎牵头成立了

勐海县勐混曼召傣族传统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

注册了傣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避免了小作坊投入少、产量低的状况。

 13.jpg

合作社接了订单就分配给各家各户,

大家按照接到的任务进行生产,

最终的成品再由合作社统一质检、标价、销售。

每张纸合作社象征性地收取2分钱的提成,

因为合作社也要承担

纸品原料的采购、销售等产生的各种风险。

 

14.jpg

全村56%的经济收入都来自于手工造纸,

平均每人每年造纸的收入能够达到9000元。

合作社做的前几年,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

可合作社的发展却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方面宣传还是不到位,

接到的大多是小单散单,

忙活几天赚不到几个钱,

另一方面当地种的构树数量不够,

原料大部分是从老挝进口。

 15.jpg

在岩坎看来,

要想可持续地传承和发展,

不能一味地依靠原料进口。

得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同时,

有规划的种植构树,

努力做到自给自足。

目前种了200亩,

要维持当下的产量至少需要2000亩。

另外,岩坎一有时间就四处查资料,

拜访各地造纸技艺传承人,

以提升傣纸的工艺和质量。

同时还会做一些创新尝试,

比如和傣锦的结合。

 

16.jpg

除了政府的扶持外,

很多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傣纸的传承保护中来。

公益组织“稀捍行动”2013年开始关注傣纸项目,

通过视频、展览、活动等向公众普及傣纸。

请到了日本知名设计师黑川雅之、

绘画创作者橘子、纸艺创作者杨寅等艺术家,

进行傣纸制品的产品化设计。

 

17.jpg

尽管在机器制造便捷快速的现代社会,

手工纸已慢慢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

但在岩坎看来,

优质的手工纸具有柔软绵韧、耐腐、防蛀、

保存年代久而又不易褪色等特质

拥有非常大的市场。

 

18.jpg

做傣纸不难,一个月就学会了,

难的是做出来要能卖出去,

难的是保留技艺又要考虑发展,

在曼召这张纸上,

岩坎想要带着村民们绘下属于傣纸的蓝图。

图片:马光

责任编辑:付永正

排版:杨雪娇

(责任编辑:杨建梅)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