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如果不是热爱,这位年近60的老人在坚持什么?

2018

08/21

18:31

来源

云南季

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今天要讲一位老人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在这浮躁的尘世间,守着内心的宁静,在喧嚣之中也可求得一世安宁,用时光去打磨粗糙的生活,历经磨难,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作品与世人结下羁绊。

初见玉儿甩奶奶,穿着一身尼龙质地的傣式长筒裙,头发捋到左侧,从下而上绕到后脑勺,盘了一个髻,她和所有传统傣族妇女一样简单质朴。「说是奶奶,倒不如称为姐姐更为合适」。

以前听人说有思想的人都显得比较年轻,本以为是笑谈,见到玉姐才发现年轻真的不分年龄。似乎心有所恃的人,总能让人感到温暖而坚定,正可谓出走一生归来仍是“少年”。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说起织锦,玉姐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家里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织的,小的如身上用的围巾、披肩、背包,大的如床上、沙发上用的铺件等都出自其手。

玉姐说 "解放前家里是名门,奶奶很小的时候就得到了一台缝纫机,家道中落后开始当裁缝,从纺线开始,织布、裁衣。"奶奶男式、女式衣服都会做,布朗族的衣服也会,织的花纹在当地最好看,所以周围几个村寨的人都来找她,那时候没有电灯,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常常半夜点着煤油灯还在做。"

15岁那年开始跟着奶奶学习傣族织锦技术,而今已过去40多年。从最初的弹棉花开始学,先学纺线、织布、染布。"以前没有人工染料,用的都是纯天然的,但非常麻烦。当时的颜色只有四种:蓝、黄、绿、紫。蓝色取自板蓝根,黄色来自黄姜,绿色用的是树叶,都是先舂碎再加盐入锅煮,煮好后倒进一个装着炭灰的箩筐,过滤出水分。

最奇妙的是紫色的萃取,用的是一种奇异的虫卵,加工后是紫红色的。四种颜色里虫卵最难找,所以紫色布料卖得最贵。染色前,织好的布要先泡几天充分软化,放染料桶前要把布充分拧干,不然颜色会染不均匀,染的过程需要加热,要用中火煮至少半小时。

据玉姐回忆,虽然奶奶是织布高手,但学艺并不轻松。"奶奶从不会手把手教,只说上几股、下几股,之后给一个样本让自己看。有一次织一匹马,到了马脚的地方怎么都不会走了,就反复看,反复练习,数每一行都有几根上、几根下,数到头昏眼花也数不清楚,学了两年才学会了基本图案该怎么走线。

在版纳嘎洒镇的曼娈典村,织锦技艺代表着年轻妇女的才德,但随着时间推移,这项古老而笨重的织布技术被大多数人摒弃,玉姐是其中极少数一直坚持下来的人。

她喜欢穿一双软底的浅口鞋,聊天时也喜欢坐在织布机前随意地推拉两下。"平时干农活回来,有时间就喜欢织布。别人没事的时候喜欢聊天、玩牌,她没那些爱好,就想自己一个人琢磨着怎么把图案织得好看。

"70年代的时候,两三天织一截出来,一截就卖一块钱。当时棉花很不好找,为了多挣一点,就先织几块布出来,去和哈尼族人换棉花,能多换一点回来,纺了线织了布再拿出去卖。到了80年代初,供销公司和村里合作,每个月来收一次布,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只能每年泼水节到西双版纳州宾馆去卖,站在门口的台阶上专门卖给'老外',56厘米宽,1米多长的织锦,一对儿卖30块钱。日本游客最有钱,从来不还价。"

“这个世上终究有些事物,可以绕开代际之间的沟壑、填平审美之间的差异、抛开观点之间的偏见,在岁月里找到永恒的一席之地。”这些作品往往都出自倾尽心血,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匠人

在玉姐家院墙上灰底白字横排挂着"西双版纳傣族织锦传习所"的字样,看起来好像一座掩映在碧水山林间的艺术大师工作室。

来找她来买傣锦的人络绎不绝,几年前她在家门口摆了间小房做商店,后来州上出钱帮她翻修了这个小空间,换成了落地玻璃的墙和大门,并改名传习所,希望自己既可以展示傣锦工艺,又能带动全村妇女到这里来学织锦技术。

传习所的墙面上林林总总挂了各式傣锦艺术品,最多的是大约两尺宽的长方形图案布,织满几何图案的适合做沙发布或地毯;只在首尾两侧织花纹,中间是平整致密的纯色布可以拿来做桌布。还有些五六十厘米宽的花纹布,图案和底布颜色反差很大,最适合做桌旗,如果是颜色统一图画简单的,还可以拿来当围巾。

除此之外她还做了些傣锦的衍生品,手提包、抱枕、傣族筒裙和花色被套。这些展品大多是玉儿甩织的,也有一些是同村妇女织好后拿来寄卖的。玉儿甩说,展示的仅仅是最近完工的,不算最好,从16岁开始学织锦以来,她精心筛选了一些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收在二楼卧室的床头柜里。

2010年,玉姐牵头成立了曼乱点傣族民间织锦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8名、带动40余户人家常年编织、销售傣锦,产品涉及服装、被褥、挂包等生活日用品和艺术饰件、旅游纪念品等,图案以大象、孔雀等动物和佛教饰图为主,织工精美、图案别致、色彩鲜艳、经久耐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寄托着傣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精美的傣锦除傣族群众作为服装、饰品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喜爱,成为别具特色的民族旅游纪念品。

傣锦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曼娈典村被命名为云南傣族织锦之乡,织锦能手玉儿甩被命名为国家“非遗”目录傣锦省级代表传承人,同村的玉康叫等2人成为州级传承人。村里的150户人家多数都有织锦机,成年妇女几乎都会编织傣锦。

玉姐说能坚持到现在多亏了家里人,丈夫和儿女都很支持自己的事业,他们苦了钱还帮着她扩大了规模。如今10几岁的小孙女也跟着自己学织锦,还有很多中外的学生会来这里进行游学体验,跟着学习织锦。看着自己坚持了40多年的织锦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玉姐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一切都越来越美好。

“一生热爱,回头太难”是张学友的一句经典歌词,用在玉姐身上恰如其分。其实有时候不是回头太难,而是太过喜欢,不愿回头。回望过去,会发现让人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来的力量往往是对所做之事的喜欢和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正如玉姐所言“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傣族妇女,做这个傣锦只是喜欢做,不知觉做了几十年”。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