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他的作品屡获全国奖项 作品被各大美术馆收藏

2018

11/12

11:59

来源

昆明信息港

“都说大理有文化氛围,民间有诗社、文学有书吧、艺术有‘点苍五子’。”而“点苍五子”的首倡者,便是网名为“滇西画痴”、“南中印癖”的杨恩泉。

杨恩泉,别号老泉,大理宾川人氏。识者都说,其人儒雅,有古代高士之风,待人接物,让人如沐春风。多年来,杨恩泉奉行文人遗风,坚持诗书画印同修,为寻找精神家园的“理想山水”,执着前行。

巧合取名“点苍五子”

颇具侠韵色彩的“点苍五子”并非武林门派,而是在大理乃至云南颇具声望的青年山水画家团体。

“当时想叫‘大理五子’,感觉太直白,既然是5位青年画家,主要研究山水,干脆就叫‘点苍五子’吧,没想到与金庸老先生暗合。”杨恩泉讲起“点苍五子”的趣闻,激情溢于言表。“大家集中在一起,互相激励、点评、切磋,一定程度上也带动和激活了大理的艺术氛围。”

杨恩泉曾是一名美术教师,拥有11年小学、7年中学的教书经历。不论是教师生涯还是后来的事务性工作,他总在不断进修学习,拓宽艺术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对于自己目前所取得的专业成绩,杨恩泉认为要感谢父母对他儿时的艺术熏陶和妻子二十多年来的倾心支持,以及一路上诸多师友的教诲、提携。喜欢音乐、乐观豁达的父亲是一位石匠,常在农闲之余弹三弦、吹口琴;母亲是十里八乡的绣花好手,从小就让他帮忙画鞋样上的花纹,并鼓励、支持他走上绘画之路。妻子对他绘画事业的支持,更是让他刻骨铭心——2001年刚结婚生子不久,妻子便毅然把几年才攒下的1万元全部拿出来给他到北京自费进修绘画……“节假日我想到的总是写生创作或到哪进修学习,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所幸家人一直对我非常理解、宽容、支持,否则我早就半途而废了。”杨恩泉感慨说。

2012年,杨恩泉的书画创作进步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以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从大理调至云南省文联工作。他现在供职于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是国家二级美术师。身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京东印社副社长、民建中央画院云南分院书法篆刻艺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他的作品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屡次获奖,还被陕西美术博物馆、云南美术馆、云南档案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立足本土改变画风

调到昆明后,杨恩泉曾一度为自己的创作没有突破而非常苦恼。

一个偶然的契机,杨恩泉到红河州采风写生。在红河州亚热带气候的云蒸霞蔚中,他灵光一闪,“滇南一带,植被茂盛,土壤艳红。烟雨过后的山川往往更具红土高原的风貌,其灵秀之气,云烟万状,其绿树、红山、赤流之奇观,更能体现出云南山水的地域性特点。”

自此,他画风一变,笔下既有现代文明下的景物,也有地域性的物像,还有古代山水画没有表现出的云南山水风貌。他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中领悟到笔墨的山、笔墨的水,将眼中观察到的自然物像,与笔墨心灵相印证,形成独特的山水抱负。

近年来,杨恩泉以家乡云南山水为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是他心路历程的呈现。这些作品,平实而生动,朴素却生机郁勃,其中含有许多他对故乡山水的独特理解,也有许多他对艺术与生活的独到理解。画家的追求乃在科学理性与技术主义之外,展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迷人魅力。他在云南的山山水水间倾听天籁之音和感受自然气息,并由此生发“遥情寄物”和“乘物游心”的视野与情怀,他的艺术,因而显示出更贴近人的现实,更具人性的温暖与安详,也因而更趋于本质性的理想色彩和更纯正的诗性特点。著名艺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如此评价杨恩泉的山水画。

争分夺秒孜孜以求

杨恩泉的抱负不仅在于纸上山水、笔墨山水,更在于人间山水。这几年,为了工作需要和专业追求,他一直在做减法,唯有读书和篆刻不曾削减。

齐白石刻过一方“恨不十年读书”的印章,他改刻为“恨不时刻读书”,恨不得分分秒秒都在读书,都在为书画印艺术而学习。这从他微信头像下的留言“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也可以看出他平时的学习状态来。

曾经的杨恩泉,饱含“亮剑”之英气。如今的杨恩泉,虽英气依旧、两鬓如霜,但温和和沉静了许多。即便如此,他争分夺秒的习惯依然未改。“大家都说我很浪费,出门就是翠湖,散散步、喝喝茶,多爽啊!”在一次接受艺术杂志记者采访时,杨恩泉怅望一眼翠湖,叹着气说,“哪有闲的时间啊。”

不让一刻闲过的杨恩泉,往往会在参加朋友的聚会场面上顷刻刻好一枚印章。“我随身带着刻刀,得闲就动上几刀。”他喜欢刻刀在石头上行走、嘎嘎作响的感觉。“老一辈人讲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艺术创作离开了技巧、技法的长期训练,基本上都是空谈。”他说。

心无旁骛攀登高峰

今年国庆期间,杨恩泉参与策划并组织的“云岭掇英@映象七〇——六人中国画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展出。参展的6人都是云南本土的七〇后中国画画家,他们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初,现在都是云南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杨恩泉参展的20多幅青绿山水,正是无数人理想和现实中的家园。这份家园的乡愁,正是杨恩泉多年来探索的结晶。这样与高手同道切磋、交流,向师长家人汇报、展示的展览活动,亦是杨恩泉艺术探索中的常态。

杨恩泉讲述了生平对绘画仅有的一次动摇,那是2005年,大理兰花狂热,发财者众,他也产生了炒兰花改善生活的念头,当时年仅5岁的女儿说:“爸爸,你这么忙,还要种兰花,哪有时间画画啊?”从此,杨恩泉彻底打消了“杂念”,一门心思地投身到艺术学习中。

如今,年过不惑,发似霜染的杨恩泉,为了他酷爱的书画印艺术,仍然像学童一般跋涉在求艺的道路上。他说,他正准备给自己再取一个号——“白发学童”。

杨恩泉像是在绘画艺术道路上长途跋涉的行者,坚持在生活中吮吸,在艺术中蜕变;坚持义无反顾地行走在艺术的漫漫之旅,从不停歇。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