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非遗传承人的他 将千年工艺的奥秘藏匿于双手间

2019

01/07

17:00

来源

云南季

▼汤堆村,“尼西黑陶村”

食物之间的互搭是一门艺术,不同的碰撞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化学反应。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尼西土鸡,特有的尼西黑陶与当地土鸡融和,鸡肉鲜嫩酥软,鸡汤醇香无比,并有现代化炊具所无法提供的地道“泥土味”,尝一口唇齿留香。

汤堆村,隶属于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保留着古朴的藏族民风和诱人的古老情舞,还传承着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黑陶制作工艺。今天我们就跟着尼西黑陶的传承人走进黑陶制作,一探千年传承工艺的奥秘。

清晨,从香格里拉县城往德钦方向去寻找汤堆村。当看到公路一侧竖起大大小小“黑陶专卖店,尼西土锅炖鸡......”的招牌时,就知道快要到达汤堆村了,可谓是未见其村先闻其名。

953A6875_3_9.gif

尼西汤堆村

汤堆村位于公路下方,车子沿着蜿蜒的路一直往下,车速开始变缓慢,透过车窗看到了这个位于山坝间的“尼西古陶”村。

953A6875.00_00_12_17.静止014.jpg

专心制陶的拉茸肖巴

车子最终停在两层高的楼房前,这是2016年开始修建的,去年拉茸肖巴一行人才搬到了这里。在厂房前,我们看到了拉茸肖巴,他戴了一副框架眼镜,典型的康巴汉子,肩宽步阔、目光深沉、古铜的肤色健康而凝重,略微微卷的头发。

 

手与泥的触碰,千年技艺的延续

953A6875.00_05_00_05.静止025.jpg

等待烧制的黑陶

肖巴带我们走进位于右边的厂房,厂房桌上陈列着一些还未烧制的黑陶,黑陶还保持着泥土原本的颜色。门口右边堆放着一堆泥土,“这是做黑陶的土,是从离村子几公里的地方采集来的”,肖巴说。

制作一件尼西黑陶,大致有五个步骤十一道工序,备料、塑形、雕花、阴干和烧制,选料、采土、打土、筛土、配比、和泥、打磨、阴干、风干、烧制、打磨。从采集陶土开始,到完成一个作品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尼西黑陶一直都沿用原始的制陶方法,从选料、制作再到烧制,整个过程都不借助电动转轮或其它现代化的机器,只使用一方木案、几件自制木头工具,通过人眼目测,凭借长期摸索得来的经验,来制作黑陶。拍、打、切、削,几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了许多力道与技巧。

尼西黑陶用料很讲究,所使用的原料是当地挖来的几种材料混合而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种是汤堆村附近山上所特有的红色黏土。所以,黑陶是汤堆村所特有的,肖巴也试过用其他的土来制陶,但是烧制出来的器具表面会起泡。

还未正式开始制陶,仅在原料上就已经花费了许多的心血。

953A6875.00_02_56_10.静止005.jpg

汤堆村特有的红黏土

采集回来的土主要有白黏土和红黏土,首先要将采好的红土与白土分别装袋,按比例混合后晒晾。再用陶棰“腊土”敲击土块,使之细碎。敲碎土块后,还要用筛子筛出细泥后装袋。最后,从袋中倒出羼好的沙子泥,堆成圆堆状,往沙堆倒入水后,迅速用双手搅拌沙堆,取搅拌好的沙泥揉搓成圆状陶土,用塑料布裹好备用。

屋子里面火炉在冒着热气,上面的水壶里的水呼呼作响,肖巴和同伴坐在工具台前准备制陶。

953A6875.gif

拍打泥团

制作酥油茶壶基底

肖巴正在制作一个酥油茶壶,他用铁圈把操作台板上残留的黏土刮削干净,取了适量的泥团,接着从泥团上取出一块泥土,用拍片拍打做成茶壶基底。然后又取一块泥土用拍子在案子上打成长条状,在基底座上盘成器型,这叫盘桥。再根据器物形状,用拍片打成酥油茶壶大体轮廓。

953A6875_3_4.gif

边拍打壶身

边修改调整壶形

肖巴将结合处用手捏拢,左手指腹触摸茶壶内壁感受壶身的厚薄,右手用拍子拍打茶壶外壁,边拍打边整形,让壶身变得光滑、平整、成形,再用刀轻轻刮去多余的泥。

953A6875_1.gif

酥油茶壶轮廓大致成形

啪啪啪....的拍打声就是肖巴与同伴每天的日常,“我大致数了一下,制作这样一个酥油茶壶,需要拍打8万多次吧”,肖巴说。在这8万多次的拍打声中,手与泥彼此磨合变得默契十足,一团不起眼的泥团泥也慢慢演变成精美的器物。

肖巴的右边摆放着一堆的木制工具,大大小小有20余件,这些工具全部为手工制作,料材也有讲究,都是檀香木、杜鹃干、核桃木。

953A6875.00_03_22_05.静止008.jpg

制作尼西黑陶的工具

而这些也仅是制作的工具。认真算起,制作陶器的工具要从采土算起:十字镐、竹编篮子、筛土工具、木制手槌、各种模具、木拍、木刮、木垫等,大概 50余件。

 

耳濡目染于黑陶世家,梦想成为一名陶艺人

肖巴家是黑陶世家,他已经是家里的第八代传人了,他的爷爷嘎玛定主是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爸爸当珍批初是国家级尼西黑陶非遗传承人。

所以,他从何时开始学习黑陶制作的呢,他也回答不出具体的时间,“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爷爷,我从小跟着爷爷学习,初中毕业之后,就跟着我父亲一直在学,大学毕业以后,因为喜欢做陶艺,也就开始继承我父辈的手艺”。

953A6875_3_8.gif

专心制陶的拉茸肖巴

肖巴是云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问及大学毕业后,为什么又回来继续做陶艺?肖巴微微一笑:“因为我喜欢陶艺,我从小就在拍拍打打的环境下长大,对陶艺是热爱的。在大学期间,我去实习的地方也都是陶瓷厂,在大学里面我认识了一群艺术学院的同学,他们暑假会到这边来采风。他们很羡慕我,觉得我有这样的条件。我自己又喜欢,我为何不做一个这样的人呢?”

微信图片_20181227115628.jpg

款式多样的尼西黑陶

从厂房的左边转进去就是烧制黑陶的地方,最大的窑为柴窑,一次可以烧制300余件黑陶。在这里可以看到已经烧制好的黑陶。上面的装饰有刻画的、捏塑的、浅雕的、深雕的、镶嵌的等等。

尼西黑陶的烧制还不同于一般陶器的烧制,普遍明火烧制,两根木柴并排放为一组,依次将大小陶器摆放在底架上,再把木柴直立插入柴堆空隙及外围,形成一个火焰状,木柴堆架中间留出气孔,再备锯木灰一堆,在堆放的木柴,陶器四周均匀放上一圈易燃的栗树枝叶,用来引火,让火从外向里燃烧。

在燃烧的过程之中,还需要不断用木棍戳火堆透气。等到木柴燃尽之后,要立刻把准备的锯木灰倒于火堆之上,将所有胚体焐住,木屑的闷盖造成火堆内部缺氧,形成了还原气氛和有机碳素的渗透,陶器就变成黑色。

264258418026148841.jpg

烧制温度不同

古陶还原颜色不同

我们在展览室看到两个不是黑色的古陶,肖巴说:“烧制黑陶的温度应该控制在850到900度之间,才会用还原成黑色。黑陶其实属于低温陶,这两个是温度1150度与1165度的,所以还原出的颜色不一样。”

在传承手艺的路上,肖巴一直在努力。最初也遇到过压力、沮丧。 “我毕业之后烧了4次窑,都失败了,我也一直在和我爸爸沟通学习”,肖巴认真的钻研,不断的尝试、与父亲探讨学习,现在,他的成功率已到85%左右。

在发展中传承,用技艺“养活”一村人

由于近几年大家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黑陶也渐渐的走出了藏区,远销其他城市,“我们现在有三家实体店,2家在香格里拉,一家就在尼西,最近这几年黑陶生意还是挺好的。”

但,肖巴也说,“传统的器具市场只能在藏区,要想进入到一些大城市并卖出去,就需要不断的创新,这样也才能更好的传承这门手艺。”

黑陶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就需要有人走进来,带来新的东西。为此,肖巴与设计学院签订了意向性合同,12月底就会人过来, “他们主要为我们带来设计,为黑陶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322014353932928415.jpg

精致小巧的黑陶水杯

肖巴的话,让我们想起刚进门时看到的水杯,一个简单的水杯,也被雕刻上了细致的图案,一只水麒麟卧在杯面上,细小的鳞片栩栩如生。“现在有人也过来学习制陶,我是真的希望、也非常愿意有人过来学习,父亲一辈的愿景就是带动这个村的发展。就像景德镇、建水那样,他的技艺能够养活一个城,我们这个村子不到100户人、人口不到1千、也希望这个技艺可以养活我们这个村子,发家致富。”

现在,尼西乡也在打造尼西一日游,让游客亲身体验陶艺的乐趣。要是6、7月份过来体验,还可以去上山采野生菌,幸运的话还能采到松茸,晚上就可以品尝尼西土锅炖鸡,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那这样。游客也可以接着去汤满村采摘苹果、然后到国家级景区巴拉格宗转一转。

“我读完大学回来继承手艺后,周围是有质疑声的,大家也都会问很多为什么读完大学还回来,为何不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回来学习,说不定比现在更好。但是,我喜欢陶艺,我也在为成为一名陶艺人在努力着”,肖巴哈哈一笑,并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质疑声,他接下来的规划就是好好的学习陶艺,再过几年回学校读研究生,考一个与陶艺相关的专业,继续研究做陶,将陶做好做精。

(责任编辑:余志佳)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