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云南季寻记——普洱镇沅之大美

2019

03/21

10:26

来源

云南季

普洱普洱市下辖1市辖区,9自治县。区:思茅区。自治县:宁洱、景东、镇沅、景谷、墨江、澜沧、西盟、江城、孟连。云南季团队这次向西南出发来到了镇沅八大名茶产地之一——老海塘古茶山开启寻茶之旅,却惊喜不断。

这里烟雨迷蒙、云遮雾障,是一个隐匿于滇南的世外桃源,不管你想喜爱吃食还是钟爱茶饮,抑或是对手艺情有独钟,普洱都有。

image.png

史料记载,“镇沅”一名始见于《明史地理志》。自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置州至今,已经历了600多年,相沿未改。据传,原镇沅州驻地(今按板镇老城),傣语称“柳追和城”,又称“正也”,傣语“正”为小城,“也”为粮仓,意为粮仓之城。后来,由于语音的关系,“正也”转音演变为镇沅。也有“土居沅上”,故名“镇沅”之说。

半山云雾里的海塘古茶

镇沅县位于昆明西南方向400余公里处,而我们要寻找的古茶山还有三四个小时曲折的山路,体质较差的人颠簸了几个小时已经无心风景,然而看到笼罩在半山云雾里,好似人间仙境的老海塘村就觉得这一路的辛苦完全值得。

image.png

老海塘是哈尼族聚居村落,虽大多数村民已不会说哈尼土话,但一些传统哈尼族技艺和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比如种茶。接待我们的艾应坤一家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以茶为生。这里的茶本没有姓名,因着这个村子——海塘村而名为海塘茶,最老的一棵茶树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茶树,树龄已有八百年之久。

一眼望去,养活了老海塘村的古茶树群多长在1800米左右的半山腰,呈块状分布,粮田、茶树环绕村寨,其间还混迹着墨绿的思茅松和青翠的毛竹。空山新雨后,连呼吸都充满了凉意,与山外的燥热的夏季对比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这是一个极似“桃花源”的地方。当地的墓碑和家谱记载,江西籍的艾氏、方氏、叶氏、刀氏等家族为了躲避江南的战乱,于明朝永乐十年(1413),举家搬迁到海塘村一带居住,他们在这里开荒种植,开辟了一片乐土。直到现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仍是他们的生活写照。

image.png

这些茶树都是当时为了生存栽下的茶树,谁也没想到它们就这样静静地伫立了几百年,所以已经茂盛到没有空隙。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

这些古树茶没有固定的采摘时间,只有第一批春茶固定在3月底的时候采。过后的一年里都是只要发芽了就采,没有确切的时间,反正就顺其自然,一有就采。采摘一般是清晨,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

“这些茶树都是不能移栽的。”艾应坤说曾有人试过,把老海塘茶的茶苗移到别处栽培,茶苗的成长不变,茶叶的外形不变,但做出来的茶味道与老海塘茶的味道完全不一样。

image.png

跟着艾应坤巡视茶山,收获了满满一背篓新鲜茶叶,叶子上还沾着晶莹的露珠。“要赶紧背回去晒干,下午就可以炒了。”新鲜茶叶采摘后需要萎凋半天,剩余百分之四十五左右水分的时候就可以炒了。

懂茶之人都知道炒茶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海塘茶与其他茶叶不同的是铜锅温度达到38℃就要将茶叶倒进去,然后茶叶随着火一起慢慢升温,这样炒出来的茶叶口感绵长,才会越泡越香。

经通过杀青后的海塘茶外形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这时候的茶已经完成了蜕变,但还需要最后一次升华——晒茶。

image.png

晒茶也是有讲究的,炒好的茶叶倒进簸箕之后,要先轻揉已经成团的茶叶,让隐藏在芽心里的茶香散发出来,揉茶的力道会影响茶的味道,重揉则醇香厚重,轻揉则清香悠长。最后,再将抖散的茶叶在簸箕里晾晒一天。

其实这一系列工序都是在蒸干茶叶里的水分,未经发酵,保留了原野山林的气息,生茶的精髓便在于此。

“这款茶了嘛,口感和别款(不同)来味慢一点,第一道有点苦但是会回甘,泡上十来分钟就慢慢往上回了,而且这种茶可以泡到十泡。”入口层次交叠,会有稍许的苦涩味藏在其间,但苦涩恰到好处,只有亲自品尝才会体验到几片叶子带来的美妙之旅。

image.png

第二杯茶入口生津,馥郁饱满,环绕口腔的花香,会涌向喉咙,向下袭,袭进身体的每一个毛孔,犹如栽了一盆花在口腔里。茶壶里注入热水后的茶叶犹如返老还童,还以为是清晨刚采摘的茶叶,远看是镇定的景,近看是徐徐生香的一盆花。

徒有其表是不能让这杯茶让人流连忘返的。老海塘茶被懂茶之人尊为“普洱公主”,因其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成分均比其他茶叶多,经常品饮有减肥养颜、助消化、延缓衰老、消除疲劳、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不断回味老海塘茶苦涩之后的回甘,一切又都归于平静,从而有了心静、心宽的豁达坦然。

曾被认为不详之物 如今是云南六大名鸡之一

到了吃饭时间,热情好客的艾应坤唤回了自家养殖的鸡,做了一道紫米烧鸡招待我们。艾应坤说,我们不会复杂的菜式,都是用我们普洱的食材,糯米是墨江的紫米,鸡种是我们镇沅才有的。

image.png

好奇心驱使我们立马动筷,入口感觉果然不一样,没有五花八门的调料,只有满口肉香,嚼之肉质细嫩,紫米黏而不腻,软糯可口。见我们有兴趣,艾应坤聊起了这个鸡种的特别之处。

从外表看瓢鸡与普通土鸡最大区别是没有尾巴。通过解剖后发现该鸡无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镰羽、尾脂腺,即瓢鸡没有鸡翘。由于没有尾巴和鸡翘,当地居民一直认为瓢鸡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该鸡只要稍微长大一点即被宰杀,导致瓢鸡数量长期不能得到增长。

image.png

据镇沅县志记载“民国30年(1941年)全县养鸡10万余只,其中有少量瓢鸡。”“瓢鸡数量少,主要分布于无量山、哀牢山区”。

当地老人回忆,瓢鸡在他们记事时就有了,上辈老人传说瓢鸡是由山上的野生光(团)轱辘(又名小团鸡,无主尾羽)鸡与当地家鸡繁殖,其后代经过长期的饲养和驯化而来的。

在1980年思茅市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时就发现有该鸡种,但未引起重视,2006年畜禽遗传资源摸底调查时仅调查到201只,濒临灭绝,引起了当地畜牧部门的重视,积极争取省、市对瓢鸡资源保护。

image.png

专家根据该鸡的历史渊源、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推断,瓢鸡的形成可能是该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基因发生变异,形成了该鸡无尾锥骨、尾棕骨、无尾脂腺、无主尾羽特异的体型外貌特征,这些特异性状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下得到了稳定。

2011年10月在云南省农业厅等部门组织的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评选活动中被评定为云南“六大名鸡”之一。

image.png

瓢鸡活泼好动,觅食能力强,所以跟其他家养的鸡相比,瓢鸡的生长更需要广阔的空间,最好是果园、农田、草场或者林地。镇沅交通闭塞,很多地方未经开发,整好给瓢鸡提供了生长空间。杂草、昆虫较多,可以满足瓢鸡的觅食需要,这些也是传统饲料所不能替代的。有了这样的生长条件,瓢鸡可以更好的发育和生长,改善肉质。

艾应坤骄傲地说到,这个鸡种就像茶叶一样只属于镇沅,别的地方是养不出来也种不出来的,如果喜欢紫米也可以返程的时候去墨江看看。

用手艺留住的时光

临别之际,艾应坤见我们意犹未尽拿出家里的茶叶赠与我们,储存茶叶的陶罐瞬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黑漆光亮、古朴生香的陶罐伸手触摸,黑色仿佛浑然天成,既有墨玉的质感,又似柚木般端庄,甚至呈现出青铜器具的光润与华贵,这种黑使人感觉稳重、神秘、高贵、大方、典雅。

黑色上附着的图案,或秀丽或神秘,或复杂或简洁、或鲜艳明丽或色彩单一,店家介绍图案内容多为居住在镇沅的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的日常生活场景、当地特有的花卉植物、人文习俗、文化符号、宗教礼仪等。

image.png

很多人不喜黑色的器具,觉得黑色太过沉重,缺乏活力,其实,色彩与色彩碰撞的魅力,只有亲眼所见,亲手触摸,才能领略一二。黑色相较其他颜色更能空洞出肌理,随意添加几笔色彩就会鲜活起来,如果是精雕细琢的图案言语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经过了解,原来他们有一个古朴的名字——黑陶。追根溯源,黑陶已经5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于仰韶时代。典雅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和乌黑莹润的质完美结合,达到古代制陶工艺上一个代表性的艺术高度。黑陶也在在2009年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镇沅县交通不便,缺乏宣传,信息落后,导致这些艺术品大多躺只能在镇沅县的博物馆里,等待有缘人的邂逅。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黑陶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制作工艺都保留着最原始最生态的模样,这也正是其宝贵之处。

image.png

这样精美的黑陶是如何制作而成呢?

泥是陶的精髓,越是落后的地方泥土越是没有杂质,黑陶的原料就选自这里粘性较好、可塑性高的红胶泥土,相比制作傣陶的高岭土,红胶泥土更加纯净细腻,所以黑陶有个最大的特点表面光亮如镜。究其原因,海拔在1800到2000米,四季不分明,干湿显著的气候,人都觉得舒适,泥土也就变得柔软起来。

image.png

从远处拉来的泥土还要经过两至三天的浸泡,然后调浆、过滤、晾晒、醒土。所谓醒土也就是用塑料布把泥土包起来,像“醒面”一样搁置一段时间,以便让泥土的软硬适中。

“醒”好之后,再把泥土透彻地揉、搓、摔打,就像揉面团一样,里外揉压翻滚,排干净泥土里面的空气,才可以开始制坯。

慢工出细活,拉坯采用手工盘条,一边盘条一边用贝壳压光,使陶胚密度增加,看着一堆散乱的泥土在双手的摩挲下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物体。凭借经验制作出来的黑陶大小形态总会存在那么一点差异,不似机械化大生产的整齐划一,正因为如此,每一只黑陶都是独一无二的。

image.png

拉坯之后的半成品,要晾晒一段时间,坯体才会有一定硬度,工艺师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浮雕、镂空等技法,在上面绘画雕刻出神秘的图案。特制的雕刻工具不止传统雕刻刀,麻将、雪糕棍、果冻壳都是上好的工具。比如雪糕棍用来抹雕叶子花正好合适。

之后的烧制工序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每一只泥坯都要在土窑里经过4天的历练才能出窑,火候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当窑内温度到一定高度后,就要撤火,让密闭的窑内空间自然冷却,同时碳黑就会附着在陶罐上,纯天然的黑古陶色彩就这样形成了。

出窑之后,最后一道工序就交给时间。每只黑陶还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晾晒,才能够出厂,所以,每只黑陶从泥土到成品的蜕变要经历两个月。

image.png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良好的透气性、吸光性和储存性,使得它成为放置茶叶的最佳器物。很多懂茶之人推荐黑陶茶罐是后发酵普洱茶的最佳存储、醒茶和陈化容器,被云南普洱茶界惊喜地称之为最优质的“普洱茶陈香罐”,同时被誉为茶马古道上最具代表的“茶马古陶”。

北归线上散落着的“紫珍珠”

带上艾应坤赠与的茶叶和黑陶,我们在返程路上邂逅了墨江。北回归线上的一座小城——墨江县。北回归线上穿过的地方,都是海洋与沙漠,但这里是一片绿洲。

墨江,曾经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发现这里的双胞胎出生率居世界第一,云南哈尼族自治县有36万人口,有上千对双胞胎。

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是北回归线穿过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基因遗传,有人认为是水之原因——饮双胞水,还有一个便是喜食紫米造成的。

image.png

墨江紫米具有800年以上的种植历史,从元代起每年把最饱和的稻谷留下来作为下一年的谷种,千年谷种,谷法自然。墨江紫米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米”之一,墨江也因此而称之为“中国紫米之乡”。

墨江是北回归线上少见的一片绿洲,其余基本是荒漠和海洋,独特的气候和日照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特殊意义。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城市污染和这里没有丝毫联系,也给了墨江人纯真质朴的品质。

运气极好,到达墨江时正是紫米丰收的季节,银灰色的稻壳,紫黑色稻米果皮,摇摇欲坠的稻穗在阳光的照耀下好似闪着光芒。

梯田的构造使得大型机械无法运作,勤劳的哈尼人正在用双手收割紫米稻,一步一个脚印背回家去采用传统工艺碾压出米,没有捷径可寻。

image.png

《本草纲目》记载:紫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补血益气、收宫滋阴、治疗神经衰弱等功用。在美国,科学家发现紫米外壳含有丰富的青花素抗氧化剂成分,而这种抗氧化剂成分可于维他命相媲美,且紫米含糖成分低,亦是爱美女性不可多得的美容食品。

在墨江,孕妇在月子中所吃的米,也是墨江紫米。即是目前热销的“月子米”。墨江的紫米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花青素等维生素成分,更有钙铁锌等微量元素成分。紫米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是丰富天然的营养。是女士、孩童和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稻米食品。

因此,有学者另称紫米为:“长寿米”、“药米”、“世界米王”、“血糯米”、“补血米”等,而一颗颗圆润如珠的紫米也被人冠以“紫珍珠”的美称。

紫米酿成酒也是极好的饮品,紫米花酿、紫米花雕精心挑选每一粒粮食,结合墨江丰富的花卉资源和水果资源,采用传统封缸、自然发酵、精心勾调。一滴入喉,满满的花香、果香、米香充斥着,回味悠长。

image.png

这一趟寻茶之旅有太多惊喜,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还有太多好物等待我们去探寻,下一趟旅程即将开启。

(责任编辑:向雪平)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