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逛雨林、吃野味,我们把版纳的生活过成了诗

2019

03/21

12:12

来源

云南季

生活,是那么轻易地,就会淹没我们。而在接近自然的地方,一个人也更接近他的灵魂,好东西也一样,最自然的地方当然最原汁原味。

春节期间,约了几个好友决定自驾到传说中的西双版纳过个暖冬,探寻神秘的雨林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并提前找了个当地的傣族向导艾温,带我们体会最纯、最野、最正宗的版纳。

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第一天起了一大早,景洪的街道除了尽职尽责矗立着的路灯外,没有一个行人,艾温带着我们驱车往城外走去,热带雨林的野性探寻正式开始。

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同纬度上的其他地方早就在特定的气候带中,成为黄沙漫漫的混沌景象,版纳却独树一帜,在横断山的庇佑下,形成青山滴翠美如画的热带季风气候。

image001.jpg

▲热带雨林公园

来版纳的人一定绕不开热带雨林,这个被称为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一块绿洲的地方保留了中国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刚走入林中,我们就看到郁郁葱葱的森林如海水般蔓延到尽头,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的枝丫交错在斑驳的阳光里,藤蔓植物随着树木攀援而上,好像争夺空间与阳光才是它们向上生长的动力。途中我们被不知名的野草及蚊虫弄得满身包,但却被初次见到的如此葱郁的环境折服,谁也没想过结束此次探秘之旅。

image002.jpg

▲郁郁葱葱的山林

艾温抽出腰间的砍刀,边为我们开辟一条上山的道路,一边为我们介绍路边见到的事物,当看到能够食用的植物便让我们采摘下来,他决定用这些食材为我们制作一顿最野最正宗的傣味。

最野的食材,造就最纯的滋味

爬到半山腰较为平缓的地带时,艾温停了下来,带我们清理了一片空地,打算就地扎营,几个人分了两拨,一拨留在营地搭建休息区,我们找到附近的野生芭蕉树,砍下翠绿的芭蕉叶铺在地上供我们席地而坐,还在艾温的叮嘱下多准备了一些,一会用来包烧食物;另一拨跟着艾温走到旁边的小河边,打算徒手抓几条鱼入菜,几人合伙用石头在上游搭起围栏,阻断了水流,仅留一个小口,艾温砍下一根嫩竹,三两下编制了一个简易的鱼篓,抵在口子上,自信地告诉我们半小时后准有鱼入篓。

版纳居民以傣族为主,而傣味菜在云南菜系中独享盛誉,傣味菜以糯米、酸辣味、烘烤肉类及水产食品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最具代表性的有:香茅草烤鱼、竹筒饭、喃咪等,如果敢于品尝昆虫,不妨考虑虫宴,另外比表有特色的是哈尼族的风味野菜,生态美味、四季不同。

image003.jpg

▲简陋但美味的竹筒饭

艾温准备了几道菜,第一道就是竹筒饭,对竹筒饭最初的印象还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经菩提城,主人寇员外招待师徒四人的就是竹筒饭,当时就对这独特的吃法充满了好奇。香糯竹是云南特有的竹子,也是傣家人做竹筒饭最好的材料。砍下一节香糯竹,加入适量的糯米和水,放在火堆里面烤熟,水干了饭也就熟了。米饭被竹膜包裹,竹子的清香与糯米融合,满口都是大自然的味道。艾温使用的糯米是勐海县勐遮镇的曼根傣贡,有着“云南六大名米之一”美称,新米粒长、腹白小,色白如玉,晶莹剔透,入口软硬适度,柔嫩清香,入口后回味无穷。

第二道是碳肉,冬瓜猪是云南有名猪种,属于体型较小的滇南小耳猪,成年猪一般只有50-60公斤,平时散养在林间,饲料多以玉米、米糠、林间野果及野生芭蕉杆为主。简单用路上采的香料腌制后用竹棍夹着放到炭火上进行烤制,半小时后林间油香四溢。

image004.jpg

▲待考=烤的冬瓜猪肉

第三道是竹筒野菜汤,砍下一根竹筒,把新鲜野菜洗净后放入其中,加上作料和水,直接放入火堆中,烹煮出的菜汤除了野菜的鲜味外还带着竹筒的香气。

第四道是包烧普洱茶鱼,把鱼篓内的鱼清理后,加上揉搓的普洱茶、小米辣、大芫荽等香料,用芭蕉叶抱着放上炭火烤制,原本辛辣的鱼肉带着略苦的茶叶,吃起来先辣后甘。

在傣家人的餐桌上,可以少了肉食但是不能少了喃咪。喃咪是傣族特有的酱料,相当于汉族人吃的蘸水,喃咪是傣家人一餐都不能少的调味品,艾温把番茄用炭火烤得表皮泛黑后,剥了皮加上香辛料舂碎,一碗带着独特醇香的番茄喃咪就上桌了。

image005.jpg

▲配上水果就很丰盛了

也许是爬山耗光了我们的体力,也许是菜品非常下饭,一会就被我们消灭了,版纳——这个云南最南端的地方,有着最原始的森林,最生态的食物。有机会来一趟版纳,体验一次版纳的“野”吧!

 

有信仰的版纳傣陶与傣锦

下山后,艾温带着我们回到景洪市郊区的傣族村落,为我们寻找特色的伴手礼。

傣陶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峦寨、勐海县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古老制陶工艺。

傣族土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和佛事活动中。从今天的世界文化现状来看,傣陶的形态、方式依然是独特的,傣陶作为西双版纳傣族最具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手艺,不仅仅表现在质朴的制陶方法与丰富的低温器型,同时也为我们新的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提供了许多可能。

image006.jpg

傣族土陶

我们也跟着傣陶师傅学起了简单的制陶工艺,坐在低矮的慢轮转盘前,用脚趾慢慢转动磨盘,同时将泥条在磨盘上慢慢盘起,捏成高度密合的器壁,对半干的成型陶器进行修改、雕花后放入乐烧窑中烧制,大约花上2-3小时的时间即可出窑,把自制的陶器拿在手里慢慢把玩自豪感油然而生。

image007.jpg

▲制作中的土陶

傣陶用途广泛,包括傣族日常生活用具、佛教建筑装饰、佛教礼器等。西双版纳气候炎热,用陶罐盛水清凉爽口,用土锅煮肉、炖鸡鲜嫩清香,用陶杯沏茶特别香醇,陶罐盛放粮食不会变质,有防潮防霉的作用;傣族陶器还被大量应用在佛寺屋顶和屋脊,反映着人们对自然及自然神的崇拜,傣陶也于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傣锦

传统傣锦颜色艳丽、图案别致,包含着傣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游客深切的祝福。我们驱车前往景洪市嘎洒镇曼迈村委会曼乱点村民小组的傣锦传习所学习了传统的傣族织锦技术。

傣锦制作具有十二道工序:棉花压籽、纺成线、入缸浸泡一周、织布机栓经线、弹松、揉成团、上米浆去绒加硬、固定“纹板”、裹成条、泡水捶打、绕成团、接纬线,完成以上准备工序后上机织布。

image008.jpg

▲玉儿甩在工作

在织布机上固定好经线(与织棉人垂直的线)和纬线(与织棉人平行的线),将作为底色的经线绷直,经线末端固定于卷布轴上。机架横梁上悬挂控制经线织口的竹棍两页综,两根经线穿入每个综眼,并按照单双数穿入后方的竹制筘齿。织棉人坐于织机横板上,双脚踩踏上下提综,用装有纬线的梭子来回穿梭,竹筘压实成平纹布,织入花纹即可。

image009.jpg

▲最传统的傣锦图案

在国家“非遗”目录傣锦省级代表传承人玉儿甩的指导下,我们居然有模有样的织了一条披肩出来。在传习所中还有些傣锦的衍生品,手提包、抱枕、傣族筒裙和花色被套等可供购买。

骑着野象玩转版纳

西双版纳既有原始森林、植物园、野象谷等传统的自然景观,也有万达水上乐园、告庄等现代游玩景点。

西双版纳野象谷,坐落在景洪市勐养镇以北一个叫三岔河的地方。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部,距景洪城区约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野象谷,是因野象出没而得名。不过目前如果能够碰上野象,那肯定是比中百万大奖还难。虽然没看到野象,但可以退而求其次看驯养的大象表演节目,也是不虚此行。

image010.jpg

▲万达水上乐园

万达水上乐园是亚洲唯一的热带雨林公园,拥有全球唯一水上过山车,且拥有亚洲唯一穿越热带雨林的极速过山车;主题乐园结合原生文化、国际级游乐项目、世界级规格表演剧场以及彩车游行表演,创造了一个真正属于中国与西双版纳特色的主题乐园;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坐落于热带雨林的主题乐园,西双版纳万达主题乐园分为瀑布广场、蝴蝶王国、茶马古道、丛林冒险、渔人码头5个主题区域。玩了一圈下来,看着大家都晒的有点脱皮,瞬间后悔防晒工作做的不到位。

image011.jpg

▲告庄西双景夜市

告庄西双景毗邻澜沧江,通过“一江两门九塔十二寨”的总体规划,打造“六大国际中心、五大景观带、三大综合体、东南亚特色综合业态”,夜晚的告庄灯红酒绿、梵音袅袅,来版纳怎么可能错过告庄的夜市。于是结束了白天的行程,我们杀到告庄,告庄的夜晚,最热闹的要数星光夜市,好几条街,四通八达,基本都是卖特色工艺品和美食的,同时,告庄的夜市算得上是个国际交流市场了,来自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摊贩和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在此摆摊,现场十分壮观,这种恰似天上人家的繁华,在灯火辉煌中凸显的更加明显。江边夜市晚上风很大,经过了白天太阳的炙烤后吹吹江风整个人都会凉爽很多,我们也随着人流选了一家烧烤摊,吃了特色烧烤喝着冰啤,大概这样的冬日享受在其他地方也少有吧。

 

传承千年的傣族佛教

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缅寺遍布村寨,几乎是一村一寺或两村一寺,它们通常也是村寨里最漂亮的建筑。缅寺正脊中央的小塔(“帕萨”),垂脊上的孔雀、龙、凤、狮、象等(“娥”),连续排列于屋脊的火焰形瓦饰,放置在佛寺的龙首凤身的“鸱吻”等用陶制的佛教吉兽作为装饰,是因为傣族地区溪流两岸栖息着孔雀,孔雀能给人带来温柔之情和幸福之感。而龙凤则是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代表吉祥如意。

image012.jpg

▲佛教建筑

我们还没踏入曼根村,就隐约听到缅寺传来的郎朗诵经声,正值周末,小和尚从汉办学校接受汉文化教育回来,换上橘黄色僧衣住进僧舍,平日静谧的缅寺慢慢活泛过来,太阳初升,小和尚拿起扫帚,扫去院子里落下的菩提树叶与缅桂花,午睡后,年纪稍大的和尚带着其他小和尚,集中到鼓房开始学习傣文,掌握了基础拼写后诵读经文。

傣族男孩到了8~10岁时,大部分选择入寺过僧侣生活,他们在这里识字、诵经、学习做人的道理,并严格践行在日常生活中,1~5年后可选择还俗回家,年纪达到20岁时,佛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本人又不愿还俗,则可申请晋升为佛爷(傣语“dū”),管理缅寺及其他和尚。

缅寺里收藏经文内容涉及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经文用傣纸和贝叶经誊抄,从缅寺建设伊始一直存放至今,有些佛经存放时间过长,字迹已经淡化难以辨认,佛经平时存放在柜子里,赕佛、赕水井、赕缅寺的时候才拿出来诵读。

▲光是看着 也足够心静

与大众的想象不同的是,西双版纳的僧侣们并不需要守那么多的清规戒律,街上随处可见他们骑着摩托车飞啸而过,他们喝酒、抽烟,却又虔诚向佛,比起恪守教条,他们更注重,把对佛教的信仰和对大自然的尊崇相结合,做到生活中时时有佛,处处有佛 。

缅寺平日里很宁静,关门节和开门节为村民带来一次与佛共栖的机会,村里的老人都穿上白色服饰,带着家里的米、钱财等到缅寺布施,并将缅寺扫净,虔心在此暂住伴佛2天,以求得色身、寿命、安乐、力气、辩才五种果报。

住在这里,把生活过成诗

西双版纳被公认为最宜居和生活的地方,城市的空气一天天被雾霾侵袭,许多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蓝天,在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抬头就能看见最深邃的天空,最舒卷的白云,在西双版纳,不需要追逐时间,早上八九点钟,路上才有稀稀拉拉的行人和车辆,商店大门紧闭,人们尊重生活,慢悠悠地品一杯普洱,聆听内心的声音。

▲半隐半现的客栈

玩了一天后,艾温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澜沧江边的傣族村落客栈,西双版纳傣族建筑分为民用建筑和佛寺建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倚山傍水的傣寨门口菩提树遮天蔽日,气根低垂;寨内幢幢吊脚竹楼掩映在青树绿竹之中,竹楼用建在石墩上的粗大木柱支撑,木料为架,竹料为栏,二者穿斗在一起,互相牵扯,屋顶呈三角锥状,四边倾斜,用木片覆上后加盖青色单瓦。散发着古朴的韵味。

版纳的建筑保持传统古朴风的同时思变创新,融合现代简约风的建筑特色和园林景观,缔造轻奢傣泰建筑风格。院内椰林婆娑的光影下,象雕静静矗立,不分昼夜守护着众生,秋千上的孔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午后,侧躺于庭院池边的吊床上,听蝉鸣,闻花香,赏梵音,品人生。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责任编辑:黄顺兰)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