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268字心经米粒的极致微雕

2019

04/10

14:04

来源

云南季

发丝、橄榄核、小石头.....要是在你手里,能赋予它怎样不同的生命呢?也许你也答不出,有个人,却能将这些都变成了艺术品,一种需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才能看到全貌的艺术品,因为他,才让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大隐隐于世 m60有位绝技手艺人

m60创意园进门右手边一栋两层的小楼,是云南非遗传承工作室的聚集地。

11.jpg

冉隆泉老师的工作室位于二楼右边角落,没有牌匾,没有介绍,如果不仔细看,或许,就这么生生的错过了。

12.jpg

工作室没有繁冗的装饰,却充斥着艺术的味道,两张大桌子,摆满了各种未完成的作品,还有平时用到的各种工具,看似杂乱无章,却处处透露着主人的心思。

13.jpg

进门c位的柜子上是冉隆泉的微雕作品,印章、微型国画.... 展示柜上还摆放着放大镜和几个显微镜,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微雕作品。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冉隆泉曾是少年宫的外聘老师,他在少年宫教孩子们泥塑、绘画,即便是现在不再教学,仍还有几个小孩周末会到工作室来学习书法。

14.jpg

说起和微雕的渊源,冉隆泉坐下,点燃一支烟,“我爸爸是雕花木匠,他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冉隆泉说,“最早的时候是学画画,因为雕花需要图案,我打小就学画图案,自己大一点就开始学画画了。”

15.jpg

在初中的时候,冉隆泉开始用有机玻璃、废弃的塑料片雕刻纪念章。再之后,他去到了一家广告公司,负责设计和制作各种标牌。在不断的学习摸索实践中他的雕刻技法也日趋成熟。

窥探微观世界的奥秘 

他在微雕的行当慢慢摸索前行,一晃眼30年就过去了。在这30年的时间里,他尝试过很多种的材料,像橄榄核、松子核、桃核这类的果实,还有一些比较硬的木头,金属类的物品,最后连头发这样生活中不起眼的“废弃”物品都在他手中成为了艺术品。

16.jpg

在看到实物之前,我们很难想象,一颗米粒上可以刻268个汉字的《心经》;只有1.8厘米高、宽2厘米的苏东坡全身坐像,苏东坡的表情清晰可见;橄榄核雕刻的齐白石像,胡子丝丝分明。

17.jpg

不过可惜的是显微镜倍素太小,未能看清一根2厘米的发丝上印着《登鹳雀楼》、《枫桥夜泊》和《关山月》三首古诗。

冉隆泉微雕材质选择多样化,雕刻工具也有大不相同。

18.jpg

“我的雕刻刀是自己制作。因为雕刻的材料不同,刀的软硬程度也不同,刻软的,刀就要软一点,刻硬的,刀就要硬一点。因为,刻材质较软的物件,刀太硬,刻上去就会断了,相反,物件材料较硬,刀太软,就容易卷起来。”

19.jpg

雕刻本来就是件细致的活,微雕更是一门需要静心的手艺,一丝一毫都不能够走神分心,在进行微雕创作时,临场要屏息凝神,下笔时要慎之又慎,一气呵成。要是犹犹豫豫下刀,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微雕的物品越小越难,刻的时候需要借助放大镜,但有时候在放大镜下也不一定能看得见,加上雕刻时“起渣”会把字遮住,因此很多时候都是凭经验和感觉。

20.jpg

微雕不单单是只需要雕刻水平,还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意雕"。作为微雕手艺人,要有很深的书法和绘画功底,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法精品。

纵观云南只需8米

冉隆泉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微型国画《云南风光》,这幅8米长1.5厘米宽的画卷,涵盖了云南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地貌、气候植物及人文景观。

21.jpg

打开画卷,先是云南的介绍,之后就是白雪皑皑的白马雪山、春花灿烂的高山草甸、大气磅礴的三江并流、千奇百怪的石林群山、雄伟壮阔的的白族三塔等景观。起笔是白马雪山上的太子十三峰,即云南的最高点,收笔为西双版纳即云南的最低海拔处。从高到低,每个场景之间衔接自然,不露痕迹。作品用笔工整细腻,色彩浓淡相宜,布局疏密相间,细节明彻入微。

22.jpg

微型国画很难把控,因为在宣纸上作画,容易晕染,所以画的纸是自己做的,这样才能掌控好水分,墨水也是既要有水墨味,又要克服会大面积晕开的情况。

23.jpg

古有清明上河图,今有冉隆泉的《云南风光》,可为是在挑战微型国画的极致。而微雕之路,更是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总有一天,冉老师的作品,不只是云南的作品,更是众多中华传承中的一部分。

Link:《云南风光》获得云南第三届"工美杯"铜奖、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

目前《云南风光》正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

(责任编辑:余志佳)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