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美呆了!这个地方从生活困苦的“三洋”公社蝶变成“三花”家园

2019

11/27

10:14

来源

微信

 保山腾冲市北海乡曾是腾冲市3个省级重点贫困乡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59户,贫困人口6462人。近年来,北海乡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十里樱花、十里桃花、十里荷花3个“十里公园”项目的实施带动,整合资金3亿余元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2018年实现了全面脱贫摘帽。昔日被人们戏谑生活困苦的洋芋、洋白菜、洋丝瓜“三洋”公社完美蝶变为樱花、桃花、荷花“三花”盛开的美丽家园。

微信图片_20191127100333

 “十里桃花”,让乡村富起来

北海乡境内山多坝少,人均耕地仅0.76亩。历史以来,由于人多地少,产业单一分散,群众增收致富极其困难。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因“洋芋、洋白菜、洋丝瓜”价格低廉,便于存储,村民饭桌上菜肴大部分以“三洋”为主,为此,北海乡被戏称为“三洋”公社。

微信图片_20191127100337

自脱贫攻坚战以来,北海乡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对标“一流”谋划了“十里桃花”公园项目。项目概算总投资0.69亿元,以桃花为主题,计划在长约12公里、面积约3000亩的区域,实施景观大道、慢行系统建设和冬桃种植,打造大盈江带状公园,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已连片种植冬桃1700亩,正在建设景观大道、慢行系统。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村民发展林下种植、农家乐、民宿、传统手工艺、养殖等配套产业,全乡已有5个村47个自然村、384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3户,参与发展冬桃产业,发展客栈(民宿)、农家乐37家,种植中草药4720亩。

微信图片_20191127100342

同时,利用冬桃产业壮苗期,以短促长,带动村民种植矮秆作物,种植中草药、洋芋、蔬菜,2018年种植订单洋芋100亩,产值2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种植40余亩,产值8万多元。全乡1.5万多劳动力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1.2万多人多渠道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65人,年实现务工收入1.5亿元。通过这些举措,北海乡实现了从“穷”到“富”的蝶变。

“公路通到家,风景美如画,喝的自来水,养驴又种花……”对于近年来的乡村变化,村民们用这样一首打油诗表达内心的感慨。

“十里樱花”, 让乡村美起来

北海乡地处大盈江水系源头,为保护好大盈江母亲河,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按照腾冲市委、市政府“五美一最”总体部署,全力推进“十里樱花公园”项目,支撑实现生态修复提升,建设美丽乡村。“十里樱花公园”项目概算总投资5亿元,主要实施河道治理、河堤修复、景观改造、氧化塘等工程。

微信图片_20191127100352

目前种植云南樱花6960株,垂柳1547株,高山榕151株,绿化河道19.8公里;河道清淤除障4.6公里;铺筑3米彩色沥青游道和步道21公里;道路亮化4.63公里。将沿线16个美丽村庄纳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七改三清一拆一美化”工作。

微信图片_20191127100347

通过“十里樱花公园”项目的实施,北海乡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宜居优势逐步凸显,实现了人居环境从“差”到“美”的“蝶变”。如今的大盈江流域,两岸的红花绿柳倒映在青青的河水中,成群的白鹭不时飞过,河堤边干净整洁的人行道上,时不时走过有说有笑的村民,处处呈现出一派自然闲适的乡村风光。

 “十里荷花”,让乡村兴起来

北海乡历来被称为腾冲市区的“后花园”。虽有近城优势,有着樱花谷、玛御谷温泉、北海湿地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过程中,北海乡独有的资源优势因产业缺乏规模化,缺乏大项目入驻,乡村振兴过程曾一度缓慢停滞,未能迅速融入腾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圈。为此,腾冲市连接“十里樱花”实施了“十里荷花”公园项目建设。

微信图片_20191127100357

项目总占地面积5049亩,概算总投资8.17亿元,采取公司与村级组织、村民小组、村民合作的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充分挖掘“荷、田、村、湿地”四种资源,以种荷、赏荷、品荷为亮点,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推动旅游业、加工业、商贸业融合发展。 

微信图片_20191127100401

目前,已种植荷花3000亩,吸引了大批的市民、游客赏荷游玩。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周边环境的美化,北海乡旅游业迅速走上快车道,2019年上半年,北海湿地、玛御谷、樱花谷等景区景点接待游客达3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投资达30亿元,按4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腾冲玛御谷温泉小镇”项目落实北海乡,为周边村民提供了50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92户建档立卡户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富裕村福益竹编专业合作社依靠“指尖上的技艺”每年实现产值200余万元,新乐村“腾冲三奇毛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131户社员,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每年养驴收入300多万元,全乡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