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小山村里走出的竹编大师 | 匠人志

2018

01/26

14:32

来源

豆瓣

我这人也没什么大志向,只想着等我老了就还乡,守着一片竹林,养养花,酿酿酒,这一生便可以这么过去了。当时心下不禁神往:百亩竹林,碧波翠涛,龙吟潇潇,凤尾森森,何等超然,何其安详…

1516947249.jpg

笔者是一个从小在亚热带的南国长大的孩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从来不缺少竹子。小的时候啊,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许多竹制的家具。竹藤编制的小板凳,靠背椅,老爷床,竹凉席,竹锅刷,竹漏斗,太多太多,每一件都有儿时的记忆。记得小时候的夏天,爸爸喜欢倚在竹藤靠背椅上偷偷打个盹;竹筒楼的回廊里不知道何时从天而降一张竹藤老爷床,哈,这下可热闹了,放了学写完了作业的孩子你推我我搡你争先恐后地爬上老爷床,你在上头,我在下头,嘻嘻闹闹,摇摇晃晃,摇到远处山上的夕阳晕红了整条街,晕红半边天,摇到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摇到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声音被拉的悠长,像秋风一样懒懒的穿过了所有的巷……

p27162385.jpg

触手生凉的竹制家具,让过往所有的夏天变得悠长,因着那种透骨冰肌的清凉的触感与温滑圆润的手感,似乎生活也没了喧嚣,在竹藤椅上躺一躺,一天中所有的烦热与躁动都被消解,此刻只有惬意,只有安详。

p27162387.jpg

所以我想,李加云对竹编的痴,约莫也是来自点点滴滴过往生活的记忆,而由此生发的归属感和热爱。李加云的家乡宜良,竹编以村落聚集地为竹器生产基地,有序地传承了数百年。当地民间谚语有这样的说法:永丰营的篾帽,周家营的箩;吕广营的粪箕,小街的簸;段官村的提篮,马街的背箩;茴香村的筲箕是绝活……

p27162394.jpg

    李加云出身竹编世家,还是懵懂少年时他便开始了竹编学艺,和家里的长辈们干着唯一的竹编营生。日复一日,40余载竹编之路悄然而逝。说到竹编的传承,李加云介绍,北羊街贾家村的“贾神仙”在村后温泉寺出家,他最喜欢用竹篾编织小鸟、蜻蜓、蛤蟆、扇子、灯笼等物件。他编织的竹灯笼篾细如丝,篾薄如纸,内外三层,风吹不灭,雨淋不熄。竹灯笼悠然转动,温泉寺石阶上一会儿便见墨菊怒放,一会儿又变成满地螃蟹乱爬。“贾神仙”之后,其篾编绝活传给温泉寺的火工道人何小斗。之后,其竹编绝技传温泉寺西北六里茴香村之李氏,贾氏竹编在李家传承六代后终至李加云。

    故乡的风情,先祖的技艺,随着时光流传到李加云手里,于他而言,竹编却以不仅仅只是一门讨饭碗的活计了。细细薄薄纵横交织的竹篾,翻飞穿梭的都是心中说不尽道不明的来来回回情丝一丝又一丝。

p27162395.jpg

 “打小开始就和父辈们学习竹编,赚钱讨生活。这么多年了,从篾匠到现在从来没有放弃过,这辈子也就只会竹编。”李加云每天都在编织着自己的生活,他双手满茧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来,从一个普通的匠人成为了满载盛誉的艺人。

p27162396.jpg

在李加云的家里,桌子上摆放着十几个竹编观赏盘,有的中间还用染色的篾片编出了“喜”字。一个圆形衬盘上,布满了一朵朵梅花,这些梅花全部都是用细细的篾片编织而成。无论是串联的细线,还是紧紧相连的花瓣,就像是绣上去的一样,这件作品也被称为:“竹绣梅花”。一个圆形的竹筐里装满了水,几条金鱼在里面自由地游着,里面的水竟然一点都没有漏出来。桌子边上还有一个竹编的杯子,里面装着一杯热水,还有几片泡开的茶叶漂在上面,这竟然是一个喝水的杯子!每一件竹编工艺都可以用精美绝伦形容。

p27162397.jpg

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李加云却用自己精湛的竹编技艺向世人证明了竹篮打水滴水不漏,这是何等价值、何等技艺?对此,今年文博会上发生的一幕作了最好的诠释:一名台湾客商在现场看到了这件竹编鱼缸,出价20万元,而另一位市民则直接开口要用自己的进口宝马车和李加云交换。面对种种诱惑,李加云表现得自然而淡定:“不卖”。他告诉记者,这不是钱的问题,在编织这个鱼缸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心血,从破篾开始一层一层编织,即便是8层篾片的精编,也还是屡遭失败。尝试着编了10几个,只有这1个成功,前后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这样的作品有且仅有一件,既是竹编的登峰之作更是对艺人技艺的最高奖赏。

p27162398.jpg

“多少年了,一直在编,生活都要靠我种地、养猪来维持。”面对媳妇的种种“抱怨”,李加云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坚持研究创作,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当生产工,天天编筲箕,计着个数卖钱养家糊口。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 “即便如此,这门手艺还是要传承。”李加云如是说也如是做,他先后收了很多徒弟,甚至在家供远道而来学艺的人吃住,不计“赔本”。

p27162399.jpg

在茴香村,家家户户有竹编能手, 就连80多岁的老人都把竹编当做是一种消磨时间的玩活。然而,大家却停留在篾匠的层次,只有李加云是艺人,一名从篾匠成长起来的竹编艺术大师。看到他的成就,村民们也心里发痒:“一个筲箕最贵只能卖到90元,而李大师的作品一个单件都能卖到成千上万。”面对众人的“取经”,李加云总会伸出援手,精心指导,村民们也在他的指引下开始了精细化的竹编。

p27162400.jpg

信息化的工业社会瞬息万变,置身时代的洪流为了生存几多人无奈放弃初衷,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成功的标准,行为的规范,价值的取向,在生存与上位面前似乎无可无不可。一个新的不能再新的世界里,李加云用一生守护着心中那份旧的不能再旧的感情。从竹编匠到声名远扬的手艺人,这个上升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在李加云身上看到现代人为求上进种种龃龉,只有纯真热忱的赤子情怀,如天山雪莲徐徐盛开,将凡世的风雪咆哮都拒绝在了一方幽香之外。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