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面临失传的云南工艺: 斑铜 好多云南人都不知道

2019

01/24

15:13

来源

云南季

  被世人称为“中华一绝,滇国奇葩”的云南斑铜工艺,在云南汉族传统工艺中是不容忽视的一块瑰宝。

  斑铜是和着高原的阳光锻打出来的。即便是在微弱的光线下,斑铜也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高原阳光的色彩。那是一种耀眼的赤黄,犹如涂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粉,闪烁在斑铜的表面。再细看,光泽又似乎是从斑铜里面散发出来的,仿佛件件珍品中都蓄满了挥之不尽的璀璨……

  云南斑铜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说,早在明清时期,云南斑铜就作为云南向朝廷进贡的珍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里,斑铜作为主要陈列品展示了它隽永的艺术魅力。

  着眼在“斑”字上的工艺品,因其表面樱桃红——棕红底色所呈现出来的金色斑花而闻名于世。

  其工艺复杂,精工打磨,制成品“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艳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

  斑铜制品,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

  生斑,即采取天然铜矿石加工而成,斑矿罕得,原料不易,产品甚少,被称之为稀世珍品。以东川会泽一带的自然铜为原料,全手工锻打,采用高温熔融制斑。其过程为选料、净化、粗坯、成形、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20余道工序。使自然铜的组织状态重新排列组合产生“斑晶变形效应”。

  清末民初,昆明一带的铜匠创制了铸造斑铜工艺,从而缓解了生斑原料紧缺和斑铜技术保密的禁锢,为斑铜的铸造成型和精细加工提供了可能。经铸造工艺生产出来的斑铜工艺品,一般被称为“熟斑”。

  “熟斑”, 是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经过一系列浇铸成型、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乃是以高品位的人工合成铜基合金,以特殊配方经传统工艺显色、显斑而制成的工艺美术品。

  有人说,生斑和熟斑是皇帝与大臣的区别,大臣是高官,其中不乏才华横溢者,皇帝却天生只有一个。生斑有很强的折光性,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光线变化,斑点有立体感并闪烁耀眼,似镶入赤金色的晶体,自然而晶莹。熟斑的光斑多为不规则圆形或条形,斑点无立体感而色暗……

  在云南会泽,斑铜的制作,以张氏家族最负盛名,也凝聚着张家无数代人的心血。特别由张氏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锻打的“斑铜鼎”,在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铜匠街的张姓铜匠的斑铜技艺更是名噪一时,为这座铜城,这个家族赢得了无上的荣誉。

  张氏家族祖籍南京,先辈均为铜匠,可谓铜匠世家。明宣宗时,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明末,与大批手工业者移民来滇开发云南。据说张姓铜匠流落到乌蒙山中的会泽后,偶然得到天然铜料,锻打成型后发现结晶的花斑,要比人工掺加金银后在宣德炉表面形成的晶斑更漂亮,由此形成了会泽锻打斑铜工艺。

图为铜匠街

图为铜匠街

  铜匠街在会泽古城,几乎是毫不起眼的一条短短浅浅的小街,全长不过百余米的样子。而铜匠街6号,在这条街上更是毫不起眼,低矮,甚至有几分简陋、破旧的门面,很容易被人忽略,一晃而过。然而就是铜匠街,就是铜匠街6号,成为了会泽铜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因为在这座平凡的旧时庭院中,居住着会泽张氏斑铜的第12代传人张克康。

  “张姓斑铜”有祖传秘方,而且传男不传女。传到第11代时,只有张克康的父亲张兴源和本家张兴明两位传人。两位老人都已经先后驾鹤仙去,张姓斑铜就只有第12代传人张克康一人,还掌握着纯熟的全手工锻打斑铜的工艺了。张兴明是旧时会泽师范的校长,曾有一子一女,但都早于他本人过世。

图为张克康

  图为张克康

  为了不让这门家传的斑铜艺术失传,张兴明在世时也曾打破过“父子相传”的禁锢,收过两位弟子,一个是他的侄子,另一个是侄子的姑爷。但由于种种缘故,两位徒弟最终还是未能完全掌握这门已站在失传边缘的国宝级工艺。

  作为张姓斑铜的最后传人,张克康也已经有52岁了。随着年事的增高,眼看着这门绝技面临失传,张克康心中感到十分忧虑,而又无可奈何。

  听完整个故事,心中不禁为像张克康和生斑这样,还在苦苦支撑着的民间艺术捏了一把汗,不知他们昨日的辉煌,目前的存在,还能够延续多久。作为云南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与生斑比翼齐飞的“乌铜走银”,早已随着最后一个传人的离去而失传。那么生斑的未来呢?

  但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今天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同样忽略还有他们的价值,一种艺术上的价值。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