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白族扎染:苍洱间的“蓝天白云”

2018

04/26

09:23

来源

云南季

段树坤说,白族扎染就是苍山洱海之间的蓝天白云。

1.风带走了沙,雨带来了花,白族的姑娘把扎染带回了家。蓝底上的各式图案清雅脱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如白族人古朴雅致的民族性格,引领人们回归自然静谧的生活要义。

苍山脚下,洱海之畔,汩汩的泉水顺着七拐八弯的巷道流淌,围绕着一座古朴幽静的自然村落——周城。

在周城这座扎染之乡,最具话题性的风云人物还是张士绅,作为周城村最好的手工艺人,也是云南省白族扎染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张士绅,世代相传扎染工艺,他自幼跟随母亲学习祖传扎染技艺。通过20多年的不断摸索,在祖传扎染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张士绅创新发展了白族传统的扎法、花色品种,并在1987年成立周城村民族扎染厂。

作为领头人,他把厂子经营得红红火火,扎染产品不仅远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最高的一年曾达到800万元,外包扎花业务就带动本村和周边村民超过5000人。

不过,因为张士绅带领的扎染厂坚持使用传统板蓝根染料,恪守高品质传统制作工艺,致使制作成本高昂。在市场低价恶性竞争中效益不佳的周城民族扎染厂,最终在2004年倒闭关门。

接手扎染厂的人叫段树坤。

2.500年前,周城段氏创建了“璞真染坊”。

段树坤作为染坊传承人的后代,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扎染技艺。初中毕业后,段树坤曾在张士绅那当过几年工人。

“从小学习,我们是第十八代传人。”段树坤介绍,他们夫妇生长于云南省大理州喜洲镇周城村的扎染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扎染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志趣相投,结为伴侣。

刚刚成家那两年,段树坤在扎染厂上班,妻子段银开在家扎花。当时,段树坤的两个兄弟还在上学,而扎染厂每月仅100多元工资,难以维持家用。1998年,为了“淘生活”,段树坤从扎染厂辞职,恢复重建家庭作坊“璞真染坊”。

段树坤恢复重建家庭作坊初期,正赶上大理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始对外开放,渐渐成为游人向往和青睐的旅游热点城市。

本世纪初,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里,扎染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哪怕你是北京的,拿货也要排队呢!”段树坤说起自己在2003-2005年赚得的第一桶金,有掩饰不住的自豪之情。

那几年,璞真扎染坊赚了两三百万元。他回忆,那时订单很多,北上广深的大工厂都自己找上门来要货,而大量的订单意味着高饱和高负荷的工作量,段树坤夫妇每天要工作十四十五个小时,睡眠时间经常只有两个钟头。

2004年老扎染厂倒闭,因为早年的感情,以及对市场的自信,段树坤夫妇决定筹资接下扎染厂。

3.2006年,随着全村家庭作坊的复兴,扎染世家出生的非遗传承人段树坤发现了一个问题:村里的年轻人都已经不再扎花,仅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继续参与扎花工作。段树坤产生了创建一所扎染博物馆,让扎染技艺延续的念头。

“年轻的时候,这个传统技艺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荣誉的工作,一直想放弃,但是因为当时生活比较困难,于是为了生存才坚持做下去。后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扎染技艺,整个扎染工人渐渐趋于老龄化。”

段树坤伸出自己的双手说,你看我们做扎染的手,都是老茧,而且指甲盖还显得特别脏,所以年轻人肯定不愿意做啊。

此外,据段树坤介绍,与几十年前不同,过去学习扎染“事关生存”,现在生存压力没有了,很多老手艺人也不愿意再将一些复杂的技艺展示出来,“时间长了就会忘记,然后就会失传了”。

2008年,段树坤将老厂厂房完善成为两个“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并将其更名为“璞真扎染博物馆”。

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扎染工具、扎染成品两大类。其中图样1900多种,塑料模板近3000张,色卡五六百张,服饰、头巾、床单、桌布、被面700多件,最古老的服饰、被面已有近百年历史。通过活态展示扎染历史和工艺流程,在博物馆传承扎染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参观。

段树坤告诉我们,扎染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传男不传女”的秘密,他希望能够起到“传承人”的作用,将这门手艺完整地记录下来,并传递出去。

如今他们年仅9岁的女儿,已经可以将扎花做得像模像样,“从传承人的角度讲,我希望她能将扎染继承下去,但从父母的角度讲,未来我们还是尊重她自己的选择”。

4.扎染是一种独特的染制工艺,民间素有 " 疙瘩染 " 之称,即浸染前先在白布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然后用针线将 " 花 " 的部分重叠或撮绉缝紧,呈‘‘疙瘩 " 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的 " 疙瘩 " 即成各种花形,成品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2003-2004年,很多背包客来大理采风。这些“文艺青年”喜欢扎染工艺但手头拮据,就问段树坤夫妇能不能给自己穿戴的T恤衣服围巾扎花,省个布料钱。段树坤告诉我们,璞真的态度一向是“谁来都会教的”,扎花的过程中,背包客们自己也有了参与和学习。

传统扎花最开始只有三种花纹(针法):小蝴蝶、毛虫花、蜘蛛花,这些周城妇女都会,“没难度”。

当背包客到来,古老传承的扎染技艺和现代的设计理念发生了碰撞,一批批改良创新的时尚扎染产品诞生了:色彩上,打破了传统的蓝白两色,出现了多层次染色;款式上,也出现了接近尼泊尔、泰国、印度风格的时尚围巾、服饰。

对段银开和段树坤夫妇二人来说,做扎染是一生的事业和追求。但身为白族扎染非遗的传承人,使他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与世无争、专心工艺的匠人。为了传承白族扎染,他们每年都组织村里的妇女,来接受免费扎染技艺培训,并为她们的成品寻找销路。

如今,在璞真扎染博物馆内有一块一百多平米的“扎染体验区”,灰色水泥地上摆放了六张矮矮的方木桌,桌布皆是蓝白扎染,每张木桌四周各有一张长条木凳。这里专供游客来体验扎染的扎花工艺。

现在段树坤夫妇除了创作的需要,已经很少再亲自去扎染,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到“传承”上来。他们兼任了一些高校设计院系的“教授”工作,经常会有来自昆明或者更远地方的大学生来璞真扎染博物馆学习。

苍山巍峨,洱海清澈,山水之间的大理周城因白族扎染更增添了一种韵味。一份情怀,一份坚守,段氏夫妇用自身行动诠释了匠心精神。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