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富源大河乌猪产业发展记

2019

01/15

17:14

来源

云南季

打造品牌的艰难历程

一滴晶莹的水珠穿透马雄山脉的沧桑,由此孕育了中国第三大母亲河——珠江。数万年前,在云岭高原的富源县大河遗址,生活着人类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从现今发掘的2000多件文物考证:大河遗址的人类祖先不仅会使用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也逐渐学会了生猪养殖。古老的富源人从训化饲养野猪开始,一代又一代,历经风雨,慢慢培育出了地方良种大河猪。当代的富源人,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培育出了国家级品种——大河乌猪。如今,大河乌猪已形成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的产业化开发,年产值20余亿元,享誉云南,名闻全国。

大河乌猪如何实现华丽转身,从幕后走向前台?它与一个人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这个人就是活力无穷、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富源县首届科技功勋奖20万元大获得主、曲靖市及富源县委联系专家、农业推广研究员李祥。

李祥1987年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畜牧专业,获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06年12月,在云南农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87年8月,分配到富源县畜牧站从事畜禽改良工作;1990年1月,年仅24岁的李祥接受了组织的任命,挑起大河种猪场场长重任,并一直致力于大河猪与大河乌猪保种选育及杂交利用的研究工作;1997年5月,调任富源县畜牧局改良站站长,主持全县畜禽良种推广工作;2003年11月,新成立大河乌猪研究所,被调到研究所任专职副所长,主持大河乌猪持续选育工作;2005年5月,被富源县人民政府委派到东恒集团帮扶龙头企业,并任东恒集团副总经理,技术总监,主要从事大河乌猪产业化研发工作。30年的畜牧工作,他一直坚持奋战在猪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工作第一线,为大河猪和大河乌猪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大河种猪场工作期间,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家庭农场承包为生产绩效考核,用一年的时间扭转家庭农场承包的混乱局面。但大河猪保种选育是一个亏钱的项目。如何把猪场养活的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他认真调研、反复思索,大胆做出两个决定:一是创新保种模式,降低保种亏损;二是对上要项目,减轻资金压力。在保种模式创新方面,提出“保种与杂交利用相结合,核心群保种与自然保种区保种相互交流”的大河猪保种方案,在保种核心群中实行3年1个世代,在世代间隔中开展杂交利用;在大河、竹园2个乡镇划定5个村委会为自然保种区,自然保种区与核心群每3年进行一次遗传信息交流。这一方案的实施,一方面拓宽了保种群的血缘基础,减缓了近交系数的上升和优良基因的丢失;另一方面在保种群中引入杂交利用,每年减少保种净亏损8万多元。在对上争取项目支持方面,1990年至1997年的8年,争取省级项目立项4项,总投资140万元,对保种场进行改造和弥补保种选育的部分亏损。

猪场渐渐有了起色,确保了大河猪保种多年顺利进行。据2002年调查统计:大河种猪场保存有大河猪8个家系,公猪16头,母猪80头;自然保种区有大河猪(母猪)存栏8460头,较好地保护了大河猪地方良种资源,2002年,大河猪被列为国家级保种名录,为云南省地方猪种保护树立了典范。

经历大河种猪场工作两年后,李祥一直在深思一个问题,大河猪的出路在哪里?一番深思熟虑后提出:大河猪的保种不能只保不选,必须进一步选育提高生产性能;必须想方设法杂交培育新品种,把大河猪优良性状推广到生产中去。1990年至1993年,李祥与云南农业大学连林生教授合作,承担云南省级“八•五”攻关项目,培育大河猪火毛快长品系,在“提高大河猪瘦肉率研究”课题中,在全国首次利用测交手段提供遗传信息选育提高大河猪瘦肉率,经5年4个世代选育,把大河猪瘦肉率由原来的40.15%提高到45.22%,1993年11月,通过专家鉴定验收: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所形成的《大河猪选育试验》论文,在1994年的全国养猪学会年会做交流,被评为优秀论文。

在查阅连林生教授大量大河猪杂交试验材料的基础上,1993年,提出了利用“杜×大”杂交组合培育新品种的大胆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连林生教授的认可和支持。培育新品种的方向定了,就在他着手向云南省科技厅申报项目过程中又碰到一道难题,连林生教授因一人不能同时主持两个省级攻关课题,不能主持该项目,自己只是助理畜牧师,职称资历太低,没有资格主持省级攻关项目。一心想着把事做成的李祥,主动把主持人的位置让了出来,聘请曲靖市畜牧局畜牧师司徒乐意做项目主持, 1994年正式开展大河猪新品系选育研究工作,该项目1996年被列为云南省“九•五”攻关重大项目。

在7年6个世代选育过程中,对产仔数、乳头、毛色等若干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掌握了主选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时对新品系繁殖和肉质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新品系种质特征;还引入世代重叠、近交选配等非常规手段,加速新品系选育进展。天道酬勤。2000年12月,圆满完成了项目目标任务,并通过了省内外专家的鉴定验收,2003年,经国家农业部畜禽品种委员会猪品种专业委员会的审定,国家农业部第254号公告,把大河乌猪列为国家级培育猪新品种,定名“大河乌猪”,成为云南第一、中国第二的育成猪国家级新品种。

2007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富源大河乌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该商标现已成功使用在富源大河乌猪优质火腿两个系列30余个品种和大河乌猪鲜肉、冻肉系列60个品种上。畜牧开发公司研发的“富雲”牌火腿和富源信发牧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滇乌”牌火腿均通过国家QS认证,并获评为“中国名优食品”。2008年,被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09年被曲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曲靖市知名商标,2014年5月,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5年5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大河乌猪品牌已成为富源生猪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富源县对外开放、交流合作宣传的一张烫金名片。

猪的品种选育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不进一步选育,猪的经济性状指标就会沿着大群回归而退化。为了进一步选育提高大河乌猪生产性能,在课题组撤出后,2003年,他又担任起大河乌猪研究所专职副所长一职,重回大河种猪场,理顺大河乌猪的持续选育。2005年,被县人民政府委派到东恒集团帮扶企业。在东恒育种公司种猪场又组建了大河乌猪Ⅱ系选育群,引入开放核心群(OBNS)、BLUP线性模型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育种手段,进一步选育提高大河乌猪生产性能,经3个世代选育,把母猪窝产仔数由10.88头提高到12.53头。

一个猪种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良种繁育体系作支撑,在改良站期间,李祥紧紧抓住“三高”母猪基地、百万仔猪基地等项目机遇,加强富源县大河乌猪“三群一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大河乌猪杂交生产。以大河种猪场为核心群猪场,在富源及周边地区发动建立扩繁场7个,生产群示范村38个,推广大河乌猪良种6.3万头;在东恒期间,提出建1个原种场、2个祖代猪场,3个父母代猪场,并采取“三推一回收”“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建立商品代猪场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思路,在东恒建成多乐原种场和百草地现代化猪场(祖代场),扶持发展了规模猪场18个,示范村4个4100户,推广大河乌猪良种14840头。到目前为止,富源的大河乌猪良种已远销到西藏、广西、贵州和云南各地。

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更替,大河遗址的祖先们曾经饲养的生猪一直繁衍至今,并在李祥等人的努力传承下被赋予了一个在中国畜牧史上不可替代的名字——“大河乌猪”。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良种选育接力赛中,李祥凭着一腔热血、一身激情、一种追求、一股耐力,顺势而为、克难奋进,闯出了一条金光大道,走出了一条破冰之旅,为云南乃至全国地方良种猪保护与开发利用树立了典范。其推广研究员;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2012年,被评为曲靖市十大创新人物,并被聘请为曲靖市委联系专家。尤为引人瞩目的是,2014年,他喜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殊荣。

农民脱贫的必由之路

富源,地处滇东,农业人口近七成。农民增收速度快、水平低,这是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共性,富源也不例外。纵向比,2016年以来,富源农民收入步入快车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2元、年均增速达10.2%;横向比,富源农民收入水平却一直低于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富源农民能否做到?如何做到?带着一串问题,“五一”小长假刚结束,记者冒着炎炎烈日,来到大河镇黄泥村委会下堡子村采访,这是当地一个传统养猪村,也是大河镇生猪养殖重点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圈舍里,一头头大河乌猪悠闲地嚼着酒糟、饲料。

 “目前,全村猪存栏量为2.1万头,户均20头,今年1至4月的出栏量达到1.83万头,仅此一项就为全村老百姓增收100万元以上。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努力打造富源养猪第一村。”黄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金桃自豪地说。

 “前几天我一头猪卖了2700元,一头猪就是一个小银行啊。”今年66岁的农民宋贵中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猪,喝的水好,呼吸的空气新鲜,品质不值得怀疑,我们买了放心!”在下堡子村,一位远道而来的四川客商握着宋贵中的手,欣喜地说出这番逗趣而又不失真心的话来。村里的农民改良员陈瑞民更是猪产业的受益者,“我这里是猪改良站,今年除去成本,一年有十几万的收入。”记者日前在大河镇上堡子村采访时,养殖户何绍江兴奋地说:“去年我家通过养殖大河乌猪,不但还清了10万多块盖圈舍的欠款,还购买了洗衣机、电冰箱等新家电,是大河乌猪让我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而村里的女养殖能手耿选粉养了一辈子猪,面对记者的采访也满脸欢喜地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没想到养猪会这么挣钱。这几年政府与东恒集团合作,鼓励用大河乌猪改良本地猪,产下的猪崽,个头大,生长快,我准备明年把4头本地猪全部更新为大河乌猪。”

 “近年来,富源县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生猪几乎不得病,性情比较温顺,老人和妇女都能招呼,所以现在大多数农户都喜欢养上几头生猪。”富源县畜牧局局长李生飞也了然于胸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的思路是依靠政府与企业‘两个轮子’共同发力,快速提升肉猪产业。为此,2007年9月,富源县先后扶持东恒集团、睿智公司等企业建起养殖示范基地。为了让猪产业真正成为农民的摇钱树,富源县政府对规模养殖场给予扶持;同时协调信贷,培育肉猪饲养重点村与专业大户。目前,猪产业已成为富源县畜牧业中最具潜力、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富源县将着力抓基地、扶龙头,深入开展‘扶百帮千带万’示范工程,力争出栏生猪235万头,实现肉类总产23.8万吨、畜牧产值32.5亿元。”

虽然富源县的生猪养殖事业如火如荼、势头正劲,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引起了记者的反思:那就是猪价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因素。

  “按往年的规律,过完年会掉价,可也没像今年这样‘嗖嗖’往下滑,一个月每公斤跌了3块多钱!”3月下旬,在富村镇畜牧交易市场内,做了10多年猪生意的李栋权说。交易市场里停了一辆大货车和几辆小卡车。他告诉记者,“小卡车是贵州兴义、盘县和本省陆良、宣威、个旧、开远等地来收猪的,大货车则是他租来跑长途运输的,今天打算贩一车猪去贵阳。”“富源县的生猪出栏量位居全省第一,每年都要育成优质仔猪300万头以上、出栏肉猪200万头以上,向省内外市场外调生猪150万头以上。仅生猪收购、贩运就带动了不少人致富。像李栋权这样的经纪人,每个乡镇都有10来个;县里还有各类个体生猪长途、短途贩运车300余辆,从业人员数千人!”富源县副县长戴桃玲如是说。

 “现在生猪价格低迷,市场上肯定供大于求,你们的生猪还销得出去吗?”记者与李栋权交谈起来。

“我贩猪10多年了,富源的大河乌猪有名气、有品牌,市场不愁,别的地方卖不掉,我们县的都能卖掉。春节前行情好,我们就往曲靖、兴义、水城、文山这些近的地方卖,运费便宜,赚的钱多;春节后行情不好,但昆明、贵阳、重庆、南宁那边的收购价还算可以,就往远处卖。”李栋权说,“一辆大货车能装160头猪,载重量为4万斤,今天的收购价为每公斤13元—15元,拉到贵阳的售价约为17元。但经过7个小时的长途运输,每头猪大约会掉10斤的重量,再刨去3000元的运费,一车也就赚个两万多元。”

尽管猪价像坐“过山车”一样频繁大起大落,但大河乌猪原产地的富源农户,养猪积极性却一直不减,虽然猪价一个月掉了3块,但富源大河乌猪生猪依托品牌,整体还是赚的。

在中安街道寨子口社区寨子口村,农民李永成正从猪圈往外赶猪,这头猪左躲右闪,“嗷嗷”叫着不肯上车。李永成和两个猪贩子合力,才把这头200斤的猪抓上了车。“12.5元钱一公斤卖的,这个价格挣不着钱?”他苦笑着说。

走进李永成家的小院,猪圈里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几头膘肥体壮的出栏猪和老母猪分开圈养,一群刚出生的小猪仔正拱着母猪吃奶。“这些猪仔就像活期银行。在富源,娶媳妇盖新房时,都要垒猪圈。”李永成说,养了20多年猪,养猪早已成为习惯,割舍不下。

 “那么养猪到底赚不赚钱呢?”记者与李永成攀谈起来。李永成算起了去年以来的收支账:“家有两头母猪,一年能下四五十只小猪仔。乳猪3斤料长1斤肉,喂到三四十斤需360元。然后喂普通猪饲料,喂到200多斤出栏,饲料成本加上疫苗和兽药开支,一头猪的成本约为1200元。”

李永成去年养了56头肥猪,到现在大规模卖了3次:去年6月卖了15头,每公斤13.6元,一共赚了5400元;去年7月卖了12头,每公斤14.2元,赚了4560元;春节前卖了21头,每公斤16.2元,赚了4620元。采访中,李永成告诉记者:“48头猪总收入14580元,刚卖的那头猪将就够成本,圈里还有7头,如果猪价再往下跌,这茬就要赔本了。”“今后还继续养猪吗?”“该养还得养,生猪养殖有周期,这季亏了,赶下一季,整体还是赚的。”李永成回答。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李永成这样的散养户在富源农村颇有代表性。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老母猪,一头母猪就意味着每年20—30头的出栏能力。市场价格低迷时,富源农民也很少宰卖母猪,只是减少配种次数,等价格回暖,就可随时恢复生产能力。

近年来,富源县生猪养殖一直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即便在价格波动较为剧烈的2013年—2014年,生猪出栏量也同比增长了5%。“我们心态平和,贵也养、贱也养,把养猪当成一种职业,有利无利常在行。”大河镇黄泥村委会散养户耿选粉说。

富源70%左右的猪出自散养户,其中大部分是年出栏50头左右的养殖户。“规模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但短期内仍不能改变散养户为主的局面。”富源县畜牧局局长李生飞说,“良种有补贴,防疫有人管,但行情越来越看不懂。养殖户未来要抱团闯市场才能赢得先机,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我们要按照‘协会带农户、公司带农户、小区带农户’的思路,因地制宜走产业园区化、庄园化道路,到2017年,预计实现大河乌猪产值20亿元以上,10年之后实现大河乌猪产值30亿元以上,带动更多的乡亲精准脱贫奔小康。

其实,翻开富源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账本,有一组来自畜禽养殖的“幸福”账单令人特别亢奋:2016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41.2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9.05万头,育成优质仔猪348万头,出栏肉猪204.54万头,肉类总产达20.03万吨,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9.58亿元,同比增长5.08%,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52.05%,其中大河乌猪产值按现价计算21.44亿元,大河乌猪产值占牧业产值的72.48%。至2016年末,全县建有省级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大河乌猪核心群场1个,建有市级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大河乌猪扩繁场14个;建成出栏肉猪达1万头以上的大河乌猪规模养殖企业13户、年出栏肥猪1000-9999头的大河乌猪规模养殖企业(户)33户,年出栏肥猪500-999头的规模户94户,年出栏肥猪100-499头的规模户434户;建成饲养大河乌猪母猪100头以上的规模户86户,饲养大河乌猪母猪50-99头的规模户141户,饲养大河乌猪母猪20-49头以上的规模户191户;共培育畜牧龙头企业29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户,县级20户;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销售收入在1000-5000万元的6户,销售收入在500-1000万元的10户,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有12户;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5.85亿元,带动3.86万户农户实现了养猪致富;已培育建立养殖专业作社174个,培育建成家庭农场240个;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90个,创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5个,创建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3个,创建市级畜牧“百千万”标准化示范场14个。大河乌猪品牌效应逐步增强,农民持续增收,富源县已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县。目前,富源县正在朝着建设全国大河乌猪良种扩繁、优质肉猪生产和加工基地的目标迈进。

猪粮安天下,无猪不成宴。畜牧业是富源县“粮、烟、煤、畜”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县委、县政府依托大河乌猪国家级品种优势,坚持走“树品牌兴产业、强防疫保发展、扶龙头促养殖、建市场促流通、重科技求创新”的发展思路,把打响大河乌猪品牌,加快富源畜牧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在工作中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效益为中心、结构调整为主线、农民增收为目的,合理规划,狠抓落实,促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畜禽资源配置,突出优势产区和优势产品,使大河乌猪品牌效应进一步突现,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大河乌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己成为富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在县委、县政府实施“扶百帮千带万”养殖工程和大河镇“奖、优、免、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的带动下,东恒集团于2005年共投资5600多万元,创建了一个集生物饲料生产、大河乌猪养殖、屠宰、畜产品开发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牧集团企业;而富源县睿智经贸有限公司顺应大河乌猪产业发展要求,树立品牌意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于2007年投资4044万元,建成集养殖、生猪转运、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占地76亩的综合养殖基地,现存栏生猪5218头,2016年出栏肥猪6200头,今年1至4月出栏肥猪1980头,如今已是大河镇第一,全县继东恒之后的第二大规模的养殖企业,并且已经跻身云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行业。该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可提供农民就业岗位100余个,转化粮食作物10万余吨,帮助1万余户农民发展大河乌猪养殖,带动农民增收。

富源县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大河乌猪产业的根本驱动力,先后建成东恒、睿智、超凡、信发等一批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企业通过“放母还犊”“分成饲养”“订单产业”等方式,加快原料基地建设,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形成了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体系,促进了大河乌猪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通过培育龙头,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在丰富城乡居民餐桌的同时,使畜牧业步入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

东恒集团、睿智公司大河养殖基地仅仅只是富源县集团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畜牧业的缩影。为了推进传统畜牧业向质量型、效益型、外向型、绿色型、安全型转变,近年来,富源县以实施大河猪及大河乌猪科技扶贫项目为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以场带户、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加投入,加大科技含量,抓好良种繁育,提高畜群品质,建起了覆盖面广、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畜禽良种繁殖、疾病防疫网络,为提高养殖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可靠保障。

都说猪好肉才好,好猪要有好种源。优良的品种是养殖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为培养出优质肉猪,实现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养殖向现代化集约养殖转变,富源县着力抓好大河乌猪生产群建设以及对广大养殖户和规模户的技术培训工作,从而解决好思路不清、信心不强、底气不足、方向不明等问题。主要采取抓示范、树典型的方法力抓生产群建设,在工作中走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技术路子,采取“五统一”技术措施,即统一品种(采用大河乌猪作母本,大约克作父本进行杂交生产),统一规范母猪舍改造(达到有母猪床、护仔栏、补饲栏、自动饮水器,配套青贮窖的“四有一配套”标准),统一仔猪培育程序(按照“两早、两料、两阶段”的程序进行仔猪培育),统一免疫(对生产群及仔猪进行计划免疫),统一上市前骟割。达到母猪规范化、公猪定向化、生产杂优化、产品规格化的要求,力争到2017年饲养优质母猪6万头以上,年育成约大乌仔猪100万头。根据地方实际,采取本交和人工授精改良同时并举的方针,即在山区和母猪分布较少的地方以本交站点为主,在河谷槽坝和母猪分布多的地方以人工授精站点为主,提高种公猪的利用价值,全县现有猪种改良站点168个,其中人工授精站点62个,基本形成了“以点及面、纵横交错、分布合理”的改良网点。为有效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技养殖水平,积极推广“养猪八改”技术,从圈舍改造和平衡牲畜营养水平入手,大力推进“七统一分”(即:统一猪圈设计、统一品种组合、统一猪种供应、统一防疫程序、统一饲养来源、统一饲养规程、统一产品收购,分户规模饲养)养殖模式,提高经营水平,化解养殖过程中由于“小、全、散、杂”带来的诸多矛盾,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规模化养殖。

一边要吃肉,富源这个养殖大县在仔猪和生猪供给上不能滑坡;一边要防治畜禽污染病害,创造生态人居环境和消费安全环境。怎样才能两全其美?肉制品是广大市民的主要生活食材,为保障大众生命健康安全,让动物疫病的监测、预报、防疫、处理、检疫检验等公益性服务到位,富源县各乡镇(街道)坚持按照“七有”目标(即有人员、有房子、有冰箱、有冷藏包、有简易检疫设施、有办公桌椅、有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村级兽医室建设,积极推广产地检疫、计划免疫、免疫标识制度、交通检疫监督等工作,使牲畜经常处于免疫的有效保护期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自全面开展疫病防控工作以来,富源县率先在全省提出并实施“五不漏”,即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地毯式、高密度、无盲区进行畜禽免疫注射。同时,把好疫苗保存关、免前检查关、免时消毒关、免时注射关、免后服务关,确保免疫质量,坚持强制免疫、强制扑杀、强制封锁、强制检疫、强制消毒“五强制”和强化疫情报告制度、强化监督控制扑灭措施“两个强化”,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警机制。截至2016年底,全县乡镇均建有畜牧兽医站,聘请了169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禽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县、乡、村动物防疫网络进一步完善,为畜禽安全生产,为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筑起了一座安全堤坝。

通过多年努力,富源县畜牧业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养殖到科学养殖,管理机构从单一到较为健全的发展过程。星移斗转,岁月如歌,沧桑巨变。如今的富源大地上,一排排规范的猪舍,一群群撒欢的猪儿,一个个现代化的企业,无不展示着畜牧业发展取得的喜人成就。富源畜牧业的发展,是一段精彩的历史,是一首激越的颂歌,是一幅多彩的画卷。

启示与畅想

大地百花开,芳香馨心怀。大河乌猪于2003年2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品种后,虽然以各种形式做了很多宣传,但仍然处于“身在深山人未知”。为此,必须改变“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传统理念,充分利用各级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注册“大河乌猪”地方标志性证明商标,保护富源县原产地的权益和知识产权,使富源县的广大养殖农户受益,让人人都有“创品牌,强产业、促增收、助发展”思想,从而做大做强大河乌猪产业,使大河乌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真正成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一项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一个龙头企业的兴建,带来的是从土地到庄稼,从田间到餐桌,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从单家独户孤军奋战到千家万户抱团结社参与竞争、共同应对自然风险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形成集聚效应和扎堆效应,实现增产增收,最终实现产销配套、绿色循环,经济向更好、更健康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猪养殖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又是一个永久性的行业,极富朝阳气息与新的活力和挑战性、竞争性。加大转型升级换代力度,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为优化生猪内部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增效,积极引导农民脱贫致富,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服务好“三农”,正是富源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广大农业工作者始终为之奋斗的主题,要紧紧围绕畜牧大县目标,把握农业发展膊脉,紧抓机遇,谋求发展,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在美丽富饶的滇东大地上,再谱大河乌猪产业发展新篇章,进一步筑牢农业半壁江山!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