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探寻千年古县——蒙自

2019

03/21

10:09

来源

云南季

  蒙自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贲古县,属益州郡所辖24县之一。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置蒙自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建县史。千百年以来,蒙自始终屹立于滇南边陲,被誉为“滇南明珠”。

  蒙自市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纬23°01′~23°34′,东经103°13′~103°49′,距省会昆明289公里。

  蒙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并且历经百年孕育了闻名全国的“蒙自过桥米线”,米线虽非蒙自独有,“过桥米线”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次云南季团队即将启程探寻蒙自。

  蒙自历史缩影——碧色寨

  了解一个城市,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蒙自在云南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电站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产生。

image.png

  ▲探寻蒙自历史

  于是我们驱车前往《芳华》的取景地——碧色寨车站,位于蒙自县城北面10公里的草坝镇。碧色寨是鸦片战争后,法国根据1903年《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修建的滇越铁路,和中国修建的个碧石铁路、米轨与寸轨交汇换装的一个车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及我国人民与侵略者抗争而修筑的最早、曾经“繁荣”一时的一个火车站。

  岁月流逝,繁华不在,作为中国最早火车站之一的碧色寨已经完成它运输、中转的使命,现在铁路停运、车去楼空,惭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唯有红瓦黄墙的候车室在蓝天白云下骄傲的矗立着,如同一座铁路建设史上的丰碑,供游人前来凭吊、缅怀和追忆。

image.png

  ▲蓝天白云 红瓦红墙

  走到碧色寨入口处,好像一个小花园,往右边走,有一段已经到了尽头的铁轨,想来应该是当时停放火车的地方,边上有好几座保存完好的欧式小房子,刷上了新的彩漆,很多人穿上军装在这里拍照留念。

  一节老旧的火车车厢停在这里,再也不会启动发动机,锈迹斑斑的水塔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繁盛。不仔细看都没发现铁轨下的枕木与其的铁路不同,不是普通的木头,都是钢铁做的枕木(铁)。

image.png

  ▲老式火车车厢

  碧色寨其实不是很大,走了一圈也就半小时的时间,但是碧色寨车站了历史意义却远远胜过了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近乎破败的老建筑。对研究中国铁路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传承百年的过桥米线

  回蒙自县城后,众人都饥肠辘辘,美食只有到当地吃才最地道,所以过桥米线当然是不二之选。比脸还大的海碗加上几十个装满食材的小碟子,还没吃,心里就已经有天下唯我独尊的快感,堪称“一个人的盛宴”,仪式感十足。过桥米线的吃法极其讲究,每一种食材的放置顺序都有其寓意。

image.png

  ▲一个人的盛宴

  一蛋富贵:第一步先放蛋类,例如:鸡蛋、鸽子蛋、鹌鹑蛋等。寓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二如来运(“如”通“肉”):第二步放生肉片,例如:脊肉、鱼片等。寓意:佛主保佑、一生平安。

  三清叙道:第三步放素菜中的生菜,例如:芫荽、葱花、豌豆尖等。寓意:清神静心、顺应自然。

  四季花开:第四步放菊花,寓意:高尚纯洁、吉祥长寿。

  五福临门:第五步放素菜中的熟菜,例如:豆腐皮、豆芽菜、豌豆泥等。寓意:多福多寿、锦衣玉食。

  六六大顺:第六步放荤菜中的熟菜,例如:鸡块、杂碎、炸肉片、扒肉、香酥等。寓意:繁荣兴旺、吉祥喜庆。

  七星高照:第七步放油辣椒,寓意: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八方来财:第八步放米线,把装米线碗凑近汤碗,用筷子夹起米线向上提起放入汤碗内,米线在两碗之间搭起一座不断线的“桥”。

  九九同心:此时,大海碗内已呈现出五色交映,香气扑鼻的动人景象,令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十全十美:“十”通“食”。沿着汤碗边把米线轻轻地吸进嘴里,滑润软糯,鲜香温柔,肠胃被米线激活了,脉搏加快,周身发热,美食快感由然而生。

  之所以在别的地方吃不到这么地道的过桥米线原因之一就是配菜,配菜都以高优质蛋白质、高膳食纤维、中等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较丰富的无机盐及维生素为特点。

  蒙自位于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区域,海拔1300米,厦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有天然温室的美称,连人都觉得舒适,何况各种农牧产品和时鲜蔬菜,如作为米线时鲜辅料的韭菜、豌豆尖、菊花等一年四季皆能盛产,为“过桥米线”提供了丰富优质的食材。

image.png

  ▲丰盛的配菜

  花式配菜让人胃口大开,赶紧拿起筷子,拨开厚重的油汤,乳白色的米线劲道柔韧,入口米香四溢,与别处的米线果真不一样。让我们对米线制作有了极大兴趣,于是来到了南湖缘过桥米线生产基地,遇到了陈书开。

  一手拿烟、一手拿保温杯,南湖缘米线厂厂长陈书开在指挥发货。物流车刚走,送大米的车又来了,陈书开掐灭烟头,放下保温杯,弯下腰拆开每一袋大米,抓起一把摊在手里,另一只手捡起几粒放在阳光下左看右看,时不时摇头或点头,点头就留下,摇头就放回车上拉走。

image.png

  ▲精选大米

  每一批大米即使是相同品种,也会因为种植时间不同、稻田差异、气候变化影响米线的口感,所以每天运来的大米都要陈书开亲自挑选。忙完这阵,陈书开准备坐下来泡杯茶。尽管已经入冬,还是看见他额头渗出了一层汗。

  陈书开不善言辞,但人生经历却很丰富,包过工地、烧过石灰、做过卖鸡蛋、凉粉的小生意,也曾在教室的讲台上绘声绘色。不过他却自嘲道:“我是个苦命的人,为了生计嘛,哪样都做过。”

image.png

  ▲陈书开提及过去

  后来终于在这里安定下来,并打算做一辈子的米线。过桥米线在蒙自大大小小几十家,南湖缘就是其中之一,名字取自过桥米线故事里的南湖,只做清真食品。清则净,真则不杂,净而不杂是为"清真"。这是陈书开选择南湖缘的理由。

  陈书开要去检查上午浸泡的大米,换上消过毒的衣服,跟着他进到全封闭的生产车间。扑鼻而来的竟是浓郁的玫瑰花香、再走两步似乎还有香甜的玉米、紫薯······陈书开解释道:“这个暗红色的米线是玫瑰米线,加入了食用玫瑰,这个是玉米的、紫薯的、菠菜的、南瓜的、苦荞的。”

  大米经过浸泡、磨粉、拉丝、脱水、烘烤、过渡······等一系列工序才会成为米线。每一步都非常讲究,难点在于配比、时间、力度的掌控都没有固定的数值,都是陈书开自己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经验,所以每一步都要把关检验。他说不看一眼始终不放心,连过渡室里的温度计也要时刻关注。

image.png

  ▲呈乳白色的米线才是好的米线

  脱水和烘烤和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南湖缘的核心工艺。经过脱水和烘烤后的干米线和大米的湿度基本是一致的,保持在12%—13%,米线软硬最为适中。温度过高,湿度低于12%,米线会变得酥脆、易碎,温度过低,湿度高于13%,米线会变潮,容易发霉,不能保存。

  过桥米线是百年过桥,终得一味,陈书开是十年认真,终得一“线”。

  东有西湖 西有南湖

  陈书开说,对过桥米线的情缘源自那个流传已久的故事。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名为南湖,因为幽静,一位秀才经常到岛上读书。每到饭点,秀才贤慧勤劳的妻子会煮好他爱吃的米线送去,但每次到岛上时由于路程较远,米线已不热。

image.png

  ▲南湖公园

  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妻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保温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

  于是她先把肥鸡、童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

  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南湖小岛至今仍保留在蒙自,于是我们来到了南湖,去走一走当年那位贤良的妻子为丈夫送餐的小桥,感受流传百年的爱情。

image.png

  ▲经过小桥到达小岛

  南湖素有“小西湖”之称,史称“泮池”,但这里相比西湖却多了几分庄重古朴的氛围,少了很多商业化带来的浮躁。没有乱七八糟的小吃摊位以及各种赚钱的东西,也让我们可以沉下心来,仔细感受这里面特有的厚重历史氛围。

  这个被当地人称作“蒙自的眼睛”的公园,一眼望去竟完全不像是南方的建筑,少了一些南方建筑里的小巧玲珑之气,却多了北方建筑的庄重严肃。中国风格的亭台楼阁和回廊曲桥掩映在绿荫之中,风光秀丽,周边还分布着一些西欧风情的建筑,是蒙自历史的见证。

  漫步湖畔,也忍不住感叹,这里当初竟也只是由雨水积成的小泽,自明代将其开掘成湖后,随着后来的翻修扩建,在保留了它天然带有的安静气质后也继承积淀了皇家的大气古朴。

image.png

  ▲ 红柱金瓦 画栋雕梁

  坐于瀛洲亭中歇息,看着亭中的红柱金瓦,画栋雕梁,几百年间的朝代变幻,世事沧桑也在这石头的纹路和缝隙中了。

  意外邂逅蒙自石榴节

  即将返程之时,忽然瞥见大街小巷都在奔走赶路,一问才知,第二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蒙自过桥米线节暨石榴节,如此盛大的事怎能错过,于是我们决定休息一晚,第二天与蒙自人一起过节。

  节日由两个主题活动组成。其中,过桥米线节主题活动包括“天下一碗”蒙自过桥米线万人宴、美食专家品鉴米线活动、米线制作工艺体验和展示;石榴节主题活动包括赛石榴、采石榴、赏石榴、话石榴、品石榴等系列活动,石榴王评比、吃石榴比赛、石榴科普展、产业发展招商洽谈会、蒙自百果展将让游客充分体验百年蒙自石榴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活力蒙自“彩云之南,美食天堂”的无穷魅力。

image.png

  ▲ 待摘的蒙自石榴

  蒙自甜石榴原产波斯(伊朗)一带,约在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中国,蒙自石榴种植历史已有800多年,经过多年的筛选培育,蒙自石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作为奥运会专用果品,受到国内外友人的喜爱。

  古书中石榴有两个神话记载。一说闽县东山有榴花洞,唐代永泰年间,有樵夫蓝超遇白鹿一头,一路追赶,渡水进石门,先窄后宽,内有鸡犬人家,一老叟对他说:"我是避秦人,您能不能留在这里?"蓝回说且回去诀别了家人再来,于是老叟给了他一枝石榴花,兴辞而出,好似梦境一样;后来再去,竟不知所在。这个传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些相似。

  另一传说是唐代天宝年间,有个叫崔元徽的处士,春夜遇见女伴十多人,一穿绿衣的自称姓杨,有个身穿红色的石家女名叫阿香,还有个封家女叫十八姨的,女伴们饮酒歌唱,十八姨举止轻佻,举杯时泼翻了酒陶罐,染了阿香裙摆一片,姑娘忽然羞绯如云,作色而起,飘逸飞去,留下一个椭圆实物……后来,人们把她的子粒载培种植,长成了而今我们所尝到的石榴。这个故事虽不算太曲折,但却使石榴的来历充满了美丽的情趣和色彩,十分耐人寻味。

image.png

▲ 饱满多汁 垂涎欲滴

  活动现场,伴随着女声小合唱的悠扬歌声,蒙自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六届蒙自过桥米线”、“第十六届蒙自石榴节”石榴王评比暨文艺演出正式拉开序幕。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吃石榴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参加,3分钟内,谁吃了的石榴最多谁就获胜,吃石榴比赛共进行了两轮。

  吃石榴大赛结束,活动的重头戏——石榴王评比就开始了,工作人员将18个大石榴一一摆放到了舞台上。据了解,这18个大石榴是从202个参赛石榴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经过评委们的认真评选,最终一个重1008克,外形漂亮的石榴被选为2018年蒙自“石榴王”。据了解,今年的“石榴王”首次突破1000克,2016年的重970克,2017年的重941.6克。

image.png

▲ 随手一拿都是大个头

  现场真的是热闹非凡,我们也一边观望一边品尝着粒大饱满的石榴,真的是不虚此行,庆幸昨天没有离开蒙自。

  云南季团队的每一次寻迹总是会有意外之喜,大概这就是“寻迹云南”独特的魅力吧,这种魅力吸引着我们停不下探寻的脚步,深入每个地州发掘好物带给世人。

(责任编辑:向雪平)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