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物尽其用 才是对守艺人最好的尊重

2019

04/23

09:16

来源

云南季

距离昆明近郊的团结乡,有一间200多平的制墨厂房,虽是厂房,却更像一处秘境,进门就是一片小树林,暑意瞬间消失不少,从右边绕过去就能看见几间普通的房子,以及一块黑底金字的醒目牌匾——“天宝斋”。几间屋子不大,放的无非就是写字的笔墨纸砚、字画,墨汁极多,随处可见。

DSC07299 - 副本.JPG

若从左边绕再经过一条小路就是制墨的车间,车间外栽着几颗核桃树,风一吹来惊起些许动静又立马沉寂下来,车间内几十口大缸占据了车间的一半位置。

“天宝斋”传统手工制墨技艺的第五代传人李坤霖、李玉霖兄弟俩就守着这一方土地几十年来只专注做一件事——传承制墨这件手艺。

DSC07349.JPG

有故事的缸  有底蕴的墨

墨在中国古代文人岁月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文明的传递不可或缺。制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已存在几千年之久。

其中创始于1864年的江西天宝斋制造的墨颜色黝黑光亮,气味芳香宜人,能长期保存不变质,在当地被誉为一绝。

1945年,兄弟俩的爷爷带着手艺和制墨工具从江西走到了云南,在昆明市创办了江西李记天宝斋昆明墨笔庄,至今,已有150多年了。

DSC07358.JPG

“车间里的缸就是那个时候用马车从江西跋山涉水拉到云南的,李家人为了这二十口缸倾家倾力,历经波折。”为了减轻负担,能丢的东西都丢了,还倒下了不少人,只有缸一口没落下,但由于路途遥远、战乱等原因,也损坏了不少,鼎盛时期的几百口缸,出发的时候还有一百多口,现在只剩下二十几口。

这是因为制墨最关键的步骤的发酵,所谓的发酵就是将新墨倒入缸中,结合缸壁上的老墨,两种墨汁的微生物融在一起产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即使用相同的材料做出来尺寸大小一模一样的新缸,发酵的墨也是有区别的。这些缸的缸壁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沉淀物,制作出来的墨才是有底蕴有历史的,决不能随意丢弃。

DSC07361.JPG

现在车间旁边又摆上了十几口新缸,李玉霖怕以后这二十几口老缸不够用或有损坏,而天宝斋的制墨技艺不能因为工具的短缺而丢失,所以现在就要开始把墨汁沉淀在缸里,留给后人。

泼水不散 岁月带不走的是它

手工制墨工艺复杂,从生产到成品共14道工序,因制作季节和用时长短的不同也有所差异,最短一个月,长的需要一个冬天。以秋墨最佳,即秋天开始制作,在缸里经过一个冬天的沉睡发酵,春天唤醒出缸。

DSC07266.JPG

每道工艺都极其讲究,比如熬胶,熬胶是个体力活,要用一根一人多高的铁铲,不断搅动用蒸汽熬制的明胶,每次熬出来的胶都是经过上千次的搅动。“轻胶为上,重胶为下,轻胶能让原料色素碳黑很好的附着在一起又不会黏腻,这样制作出来的墨书写流畅,笔才能走得开。”天宝斋的墨最大的特点是写出来的字“泼水不散墨”,靠的就是这一手法,所以用天宝斋的墨所做字画可以保存上千年而不变淡或消失。大家都想做到轻胶,学起来却需要很长时间,即便是一样的材料一样的时间一样的手法,两个人熬出来的胶也是不一样的,需要岁月的累积才能琢磨透。

一滴墨汁即是一剂良药

好墨最易辨认的地方是气味,墨是香的不刺鼻,所以才有墨香的说法。这是因为墨里面添加了麝香、冰片、熊胆、龙脑等名贵中药,每一样药材都有独到的作用,比如“麝香能起到定香剂的作用,(字画)挂上一千年还能留香,冰片可以防虫。”

DSC07364.JPG

“肚子里有墨水”本是形容一个人很有学问的俚语,但天宝斋的墨水是真的可以直接喝。加入名贵中药材的墨,加之制作工艺传承古法全手工,没有添加防腐剂一类东西,是可以用作止血的药物的。在古代就有用墨汁治疗孕妇产后出血的先例,“现在用刀的时候切到手了,也会用墨止血,墨汁直接喝,墨锭就直接涂抹伤口。”对于常见的腹泻也有很好的疗效,刮一点墨锭上的粉末兑点水或者直接喝一点墨汁,尤其是对于小孩子见效很快,又没有副作用。

墨的归属是纸  而非博物馆

制墨少则需要十年才只能基本掌握制墨的技艺,想要掌握其精髓,非得倾尽一生,而且过程又脏又累,学习的人大都坚持不了多久。中药材价格本就偏高还逐年上涨,墨价却几年未涨过,所以制墨是一个即辛苦还不赚钱的行当。会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导致手工制墨变得越发珍贵起来,天宝斋是云南唯一一家老字号的传统手工艺制墨企业。

2013年,“天宝斋制墨”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保护名录。李玉霖却觉得墨就是用来书写的工具,虽然可能面临失传的困境,但真正的传承是要走进千家万户,让所有人知道使用并且喜欢。“不是不需要保护,只是过度保护会让它失去原本的价值。”天宝斋的墨为了满足各个消费人群的需求,价格在一块多到上万不等的价格,为的就是让每个人群都可以用上。如果只是躺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或感叹,它就成了一个艺术品。

DSC07258.JPG

“以后的事情,我也管不着,但只要我还在,制墨就不会消失。”或许百年之后,后人只能凭借书画嗅到丝丝墨香,或许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对消费者还是祖辈都问心无愧。

一滴小小的墨汁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数百年的坚持,无关经济利益,只为把祖辈的手艺留存下来,用到属于它的地方,不让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责任编辑:向雪平)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