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段云丽——指尖与剪刀共舞

2019

04/28

13:56

来源

云南季

剪纸,熟悉又陌生……

是儿时的手工课上,似懂非懂的拿着小剪刀在纸片上吱吱作响;是每逢春节时,家里贴上的带有美好寓意的小小纸片……但剪纸的意义远不止是这些,在民间有一些手艺人,用一生的时间,一刀一剪,尽显喜怒哀乐。

 

生于剪花世家,剪纸融合在血液里

“你们看,这是锯齿纹,纹路较小,一般用来剪头发。这是月牙纹,一般用来剪眼睛和嘴巴,月牙纹很灵动,可以剪出吉娃娃生动的表情……”。刚走进段云丽的工作室,就看到她正聚精会神的剪着一个吉祥娃娃,只见她手指像对待小孩子一样轻柔,眼里满是对作品的热爱,见我们进来,打了招呼后,便滔滔不绝的跟我们讲解剪一个吉祥娃娃的过程。

随着纸屑的飘落,不一会,一个活灵活现的吉娃娃便出现在大家面前。

image.png

段云丽出生于剪纸世家,外公是民间有名的剪纸家,被誉为“剪花匠”。母亲张存珍也是剪纸大家,在2008年入选首批“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云丽耳濡目染,从六七岁起,在母亲剪纸的时候,她就会搬根小板凳坐在母亲旁边,笨手笨脚的跟着母亲剪一些小花样。

那时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在上班之余会剪一些窗花和生肖的花样,在赶集天拿到市集上去卖,直到有一天,段云丽剪的《小老虎头》被母亲拿到市集上并被人买走,这件事给了她极大的鼓励。从此,段云丽放学之余,便会拿起剪刀,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小花样。久而久之,手艺大有精进,只需一会儿的功夫,便能让事物跃然纸上。

image.png

迄今为止,段云丽接触剪纸已经有四十多年的时间,时间越长她越觉得,剪纸已经不再是爱好那么简单,已经完全融入她的血液里,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作品成为名片

外公那辈剪纸主要以鞋花、帽花花样居多,以供人们买回仿照刺绣在衣物上。母亲的作品则以生肖花样和窗花为主。而段云丽却在传承家族技法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加入很多现代的元素,与其他手艺人善用镂空相比,她更喜欢用线条表现细节,因为她觉得线条更加细致柔美,在剪发丝和睫毛等方面可以让作品更加活灵活现。

DSC_1712.JPG

她对周边的事物观察入微,也会把生活融入到剪纸作品中。例如作品《剪纸姑娘》,在满是花草的小院子里,一个人坐在院子里,伴着周遭的鸟鸣与鸡叫,剪着自己喜爱的事物,岁月静好。这幅作品同时也是段云丽理想生活的写照,她一直梦想着可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无人打扰地剪着自己最爱的东西。

image.png

在工具的使用上,父辈们剪纸用刻刀居多,而段云丽则大部分时候使用剪刀,在剪纸上,她更喜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剪刀更为灵动,更能体现线条的流畅性和线条感。

段云丽认为,成功是没有终点的,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就就停止前进,每一副新作品都要比前一副有一些新的东西和元素,创新,是永不停止的脚步。带着这样的想法,让段云丽日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小材料,用途大不同

剪纸的的用途不一定只是能用来装裱起来当做饰品,也不一定只能作为窗花。剪纸的用途不只是局限在这些方面,于是段云丽开始思考,还能用写什么材料来发挥剪纸的用途。

我们知道,一般剪纸用的纸张是宣纸居多,宣纸便于裱起来。学习剪纸初期基本上会使用竹浆纸和单色纸,因为初学者需要在剪之前,需要把图案先画在纸上,竹浆纸和单色纸在会更好画一些,这样更能帮助初学者快速熟悉剪纸的技法。段云丽在使用这些的基础上,又尝试了用其他的纸张和材料来尝试剪一些不同于传统剪纸的其他花样。

DSC_1762.JPG

绒纸,正面有绒,背面带胶,质量较好不容易坏,段云丽会用它来剪一些十二生肖的花样放进手机壳或做成钥匙扣,深得大众的喜爱。

绒布,比绒纸更加柔软,也比一般纸厚,所以更为难剪。但是剪出来的花样质感很好,表面绒绒的,段云丽还尝试贴在自己的双肩包上,洗了也不会掉,时间越久颜色越亮,非常漂亮。

DSC_1764.JPG

有时候还会用薄一点的人造皮,来剪小物件,之前就给自己剪了一个手包,小巧别致,式样特别。

段云丽一直觉得剪纸用的材料是没有局限的,能想到的,她都会拿来做尝试。有些表面上看很不起眼的一张材料,经过段云丽的手,就能变化出万千世界。

 

每次镂空,每根线条,都有信仰

“剪纸的过程,就是在给作品里面赋予灵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用剪刀剪出一个花样”,段云丽说到。

问及觉得剪纸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她回答是:用心。有时候友人来访,段云丽便会放下手里的活计,起身招待友人,朋友们都会说,没事,你手上剪你的,我们聊天就行。但段云丽表示做不到,在她认为,创作一个作品是不能有任何杂念的,整个创作过程绝对要做到心无旁骛。哪里是需要留下的部分,哪里是要丢弃的部分,哪些地方应该连在一起,怎么剪整体的协调性会更好……这些都是需要段云丽在创作中去思考的问题。

DSC_1713.JPG

段云丽说:“一个作品出来,首先要自己满意,自己都觉得缺着点什么,那这个作品就是失败的。”所以有时候身边的人都觉得已经很好了,但是段云丽只要觉得差点什么,就会全部推翻,重新来过,一遍一遍,直到剪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为止。

多年的剪纸经验,让她领悟到,能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前提一定是人纸合一的。所以,她在创作前,会先走进剪纸的氛围,让自己置身于所要剪的环境中,等到自己与作品完成的融合在一起,才会拿起剪刀。

DSC_1708.JPG

正因为抱着这样的思想,段云丽在动手剪任何一个作品之前都需要一个十分安静的环境。有时候在家里剪纸,饭做好了,家人叫她出来吃饭,她都会说,你们吃,不用管我。因为一旦受到打扰,重新回到之前那种心境就需要酝酿许久,只有心无杂念,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全身心的放在剪纸上,才能一气呵成,完成满意度较高的作品。

连她自己都自嘲:“有时候就像走火入魔了一样,外界的什么都不管,一心一眼全在剪刀和纸张上。”

 

剪纸姻缘,纸短情长

因为剪纸,还成全了一桩好事。

段云丽的丈夫是有着“中华第一剪”美誉的剪影大师—汪元。“我跟我母亲参加一个剪纸的活动,当时他也在,给我剪了一个影,三下五除二就剪好还惟妙惟肖的,那会儿就很崇拜他。”说起与汪元的相识过程,段云丽像小姑娘一样,脸上闪过一丝羞涩。

DSC_1771.JPG

剪影属于剪纸的一种,所以剪影和剪纸之间有很多东西是共通的,夫妇两人在构思作品前会让彼此先看一下,提点意见,再进行创作。两个艺术家之间的碰撞总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这也让他们在彼此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宽广和顺畅。

段云丽现在在汪元的帮助下也开始学习剪影,她取百家之长,再把学习到的东西融合到自己的剪纸中,这样也给她的作品注入了更多新的元素。

DSC_1782.JPG

几十年的风雨同舟,让二人感觉不仅是夫妇,更像是彼此的知音。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在想什么。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室,有时两人各做各的事情,一天下来都没有几句话交流,但只要有对方在身边,就觉得很安心,可以静下心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期间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不被人理解,还有传统艺术的衰落,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两个人一起并肩前行的话,感觉会轻松很多”,段云丽说到。

这大概就是一段婚姻最好的样子吧,理解彼此的爱好,除了陪伴外,给彼此更多的是前进道路上的鼓励和支持。

DSC_1711.JPG 

剪纸和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同,它有温度,有脾性,每一副都不一样。我们如果不去真正的了解它,就会以为它只是一张微不足道的纸而已,殊不知一张纸的背后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艰辛和付出,它浸满的是手艺人的汗水,作者之所以剪它出来,是为了遇到那个它的、尊重它的人,让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慰藉。

(责任编辑:朱倩)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