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拉祜族文化的璀璨之星《牡帕密帕》

2020

05/14

17:48

来源

云南季

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平时只能靠结绳记事的原始方式,来做记录,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居住的偏僻边远,很少有人能够了解。许多人耳熟的“阿哥阿妹情意长”的来源电影《芦笙恋歌》,就是以拉祜族人民为原型,讲述在解放初期的一系列斗争与生活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513112341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 "拉祜"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原意为虎,"祜"原意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起源于甘肃、青海一代的古羌人,后来定居澜沧江地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

微信截图_20200513151749

而《牡帕密帕》,就是在数年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诞生在这里的叙事长诗。拉祜语“牡帕密帕”是“开天辟地”的意思。全诗有2000多行,为我们呈现的是拉祜族的神话故事。它讲述的是,在很久以前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厄莎”创造了地球,创造了宇宙间的自然环境。由于没有人类,她觉得寂寞,于是就种下一棵葫芦。葫芦成熟后,小米雀和老鼠共同啄开葫芦,从中诞生了一对男女,男的叫“扎笛”,女的叫“娜笛”,扎笛是葫芦的儿子,娜笛是葫芦的女儿。扎笛和娜笛长大后结为夫妻,生下了孩子,厄莎又叫来狗、猪、牛、虎等十二种动物帮助娜笛喂养孩子。孩子长大后,便以十二种动物命名,她又教会两者如何生存,如何繁衍,掌握种植、造工具、盖房子,等一系列的内容,可以说和我们熟悉的“女娲造人”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b9439bca8f7344deb7da8bb172573c3f_th

 

我们同时也能够发现,在那样的一个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生产生活形式而产生的状态,得不到如何诞生的解答时候,出现的想象。就像现在我们仍然有“女娲后代”说法的寄托一样,拉祜族总是把厄莎与祖先相提并论,在他们的心目中,厄莎既是造物主,又是始祖。拉祜族对祖先的崇拜始终居于原始宗教的中心地位,对厄莎的崇拜又居于祖先崇拜的中心地位。一年之中,各地的拉祜族有大量的祭祖活动,所有的祭祖活动中,首先要祭厄莎。厄莎即祖先的认知,已沉淀在拉祜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对厄莎的崇拜和祭祀,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拉祜族原始宗教观念的延伸,因此,《牡帕密帕》对人们研究拉祜族原始宗教文化提供了活的素材。

 u=27635270,2446732098&fm=26&gp=0

《牡帕密帕》因为是口传文学的代表,因此它在之前是没有文字记录的,基本通过“嘎木科”和“摩八”,就是唱诗人和主持宗教活动的祭司。“噶木科”会在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问演唱《牡帕密帕》。摩八与嘎术科不同。在拉祜族群众看来,摩八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人,是人与神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由于摩八的社会地位很高,人们对摩八的要求也很高。摩八要能通篇演唱《牡帕密帕》,要会唱各类祭祀歌,懂民族历史、天文地理,还能主持重大祭典,会医术,懂巫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人尊称为“摩八”。被人称为“嘎木科”的人较多,被人称为“摩八”的人,往往两三个村寨才有一个。摩八平时为人送鬼打卦、招魂治病、主持祭祀,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间,负责主唱《牡帕密帕》。

u=1760377073,3549302643&fm=26&gp=0

《牡帕密帕》通过大量细节,揭示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的真谛。在它的描述中,天神厄莎无所不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天神。可是,她的所有创造,无不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劳动。她虽然是天神,却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劳动者。说到底,她是一位劳动者的英雄形象。人类在童年时期,对宇宙万物的形成感到神秘莫测,找不到其产生的根源,所以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归功于神,这是很正常的,是人类原始思维这棵大树上必然结出的果实。神话史诗《牡帕密帕》在哲学思想上的重要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即使无所不能的天神,要创造宇宙万物,也必然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在先民的时代就拥有这样的思想,是十分不容易的。

微信截图_20200513154454

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在于记录了拉祜族先民的传说故事,还蕴涵着数年来民族发展的历程以及宗教哲学方面的思想,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在200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当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组织了相关的演出,成立了传承保护基地,还将它与当地的拉祜族文化结合,打造成了一张新的地方旅游的特色名片。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