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走进海拔2700米的香格里拉尼西村 藏着这只特别的鸡

2020

08/24

17:03

来源

云南季

23·

接近立秋的香格里拉,用当地人的话说,正是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前行,一路见到的都是我们不曾想象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峡谷中穿过奔腾的金沙江,还有错错落的高山,或许是由于海拔的缘故,那里的云是我见过的离天最近的,就好像也被拉近了二者之间的距离,不禁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远处的梅里雪山若隐若现,晴好的天气中看上去更显得宁静而纯粹。其中美景,只有亲自到来,才能明白这里为何被称作“地球最后的净土”。

24 

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一行人来说,交通出行靠的是飞机、火车、高铁这些工具,这么长时间的坐车体验,毕竟是少数,山路弯绕的旅途,再加上同事中有一些不是来自云南,对于高原的不适应,在晚上到达时,出现了轻微的高原反应。这时候,吃一些热乎清淡的美食,无疑是不错的选择。正巧我们要去拜访尼西黑陶的传承人郭军华和他的儿子,于是我们在他们的带领下,来到了能够吃到的尼西鸡的饭店。

 

微信截图_20200824170954

冒着热气的尼西鸡被端上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夹起一块紧实的鸡肉,喝一碗浓香的汤,顿时感觉胃里一阵暖意,十分满足,再配上当地手打的酥油茶,简直就是一顿极佳的美味。在吃饭聊天之余,我们也注意到了这种奇特的鸡肉,听说它已经放养了8个月,但是却比平时我们见到的鸡个头小不少,而且十分耐煮,味道十分特别,在知道它还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时,我们顿时来了兴趣,也想亲自去看看它有什么稀奇。

 image

真正的美食,都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来到位于汤堆村的尼西鸡养殖基地,并拜访了已经有着20多年养殖历史的农户余中华。余中华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一听要采访还显得十分紧张,怕自己回答的不好。在得知我们只是想了解养殖尼西鸡的经历时,他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有着悠久历史 差点儿就消失的鸡种

 

u=1378379831,1827889415&fm=26&gp=0

据余中华介绍,尼西鸡的鸡种属于藏鸡,应该是在茶马古道的时期由尼泊尔一代的藏区传入这里的,到现在大约有近千年的历史,一直在当地延续了下来。但是在上世纪20世纪80-90年代,由于消费者对肉类的消费处于需要数量较大的阶段,当地的养殖者引进外来品种进行无序杂交,使尼西鸡品种濒临灭绝。那时候也是余中华开始养鸡的时间,他说:“以前我是开货车的,但是由于关注到了慢慢人们开始注重健康的食品,就注意到了这个尼西鸡。但是那时候这种鸡已经很少了,为了找到它,我们一行三人,在山里走了几天的路,才发现零星的鸡蛋。”正是靠着这些来之不易的鸡蛋,培育的第一批种鸡,余中华才能开启他与尼西鸡的缘分。

 

 

吃喝都是原生态 山里放养出的“飞鸡”

微信截图_20200824165343

养殖地所在的汤堆村,位于亚公雪山脚下,海拔2700米左右,有着极佳的自然环境,地处金沙江中段东岸,境内有汤满河、岗曲河2条金沙江支流,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水温大致在0-20°之间,远离污染,光照充足。林地面积56615公顷,可利用荒山2721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7%。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区位,禀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孕育了一批丰富的药材及植物资源,非常适合尼西鸡的生长。由于采取放养的措施,在这里的尼西鸡个个都显得十分精神,它们捕食昆虫与药草野果,饮来自3000米以上的雪山水,其中富含多种矿物质,造就尼西鸡形成了极佳的耐寒特质,能适应当地高海拔、气候寒冷的自然环境。

 

微信截图_20200824165310

据余中华介绍,他的鸡有自然孵化和电孵化两种,但是都不喂食饲料,食物以酥油扮的玉米面为主,在40天打疫苗之后,就会将它们放养至旁边的山上,由于人不可能一直的看守,保护减少,鸡的野外天敌如黄鼠狼、老鹰、狼等会对他们展开捕食,就连小熊猫也会来偷尼西鸡蛋。因此也磨练出了尼西鸡不寻常的特点——能“上树”。夜晚它们通常“飞”到树上栖息,一定程度上能够躲避天敌的追捕,而那些不幸被抓走的“老弱病残”,虽然算是养殖的损失,但也体现着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更能证明留下鸡的厉害之处。

坚持下去不易 努力让尼西鸡走出大山

 微信截图_20200824165319

聊起尼西鸡,余中华十分的感慨,本来是打算将养鸡的活儿交给子女,但是他们都在香格里拉的市区工作,对这个不太敢兴趣,于是只好自己继续做它,一路遇到的辛苦可想而知。好在通过他的努力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尼西鸡的发展逐渐有了起色。他在2004年成立了香格里拉县绒霸尼西鸡养殖有限公司,本着合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经过多年提纯复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保种基地、孵化基地、养殖基地,尼西鸡的产品也得以销到除了香格里拉的云南其它地区,更远的深圳、四川、北京等地,朝着走出大山的路迈进。

 微信截图_20200824165925

他所在的尼西乡,为了保护尼西鸡的品牌,在州、县科技农牧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成立协会,形成了“协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养殖规模养殖,公司定期开展以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生产管理等的培训,使产业步入了良性的轨道,和余中华一样的养殖户,通过它获得了增收。

说到之后的愿景,余中华说:“我现在就希望这个疫情早点过去,能够再多养殖一些鸡,把鸡的质量守住,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这个来自深山中的美味。”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