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阿尺木刮丨傈僳族传承千年的震撼舞蹈

2020

11/17

15:56

来源

云南季

在群山巍峨,三江穿过的地方,有一个叫维西县的小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主要物资集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这里诞生了一群粗犷豪迈的傈僳族人民,他们基本与世隔绝,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生活状态。正因如此,才得以让我们欣赏到十分特别的民族舞蹈——阿尺木刮。

僳僳族“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据说,这是傈僳群众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形成的一整套独特歌舞,舞蹈动作十分丰富奔放,经常在节日或庆典时有一大群人围成圈起舞,场面十分壮观。

它最大的特点是不用伴奏乐器,自始至终由表演者在领唱或合唱的带动下踏歌起舞。演唱和表演的内容琳琅满目,可以是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可以是节气、栽种的现场演绎,可以是家庭生产生活场景的情景再现,也可以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美好倾诉。歌唱时,可以承袭先人传下的唱词,也可以即兴挥斥方遒。由于表演的包含面和宽容度很大,长期以来与当地傈僳族群众的娱乐生活息息相关。

与其它民族舞蹈不同的是,阿尺木刮有自己独特的服装与之搭配,并且男女是不同的。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现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涉及僳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生产劳作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傈僳族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舞姿生动形象,情绪欢快自由。歌词内容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到身边的生产生活,涉及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乐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了僳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

由于它的重要价值,阿尺木刮在2006年被列入了国家级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有名的传承人余仙君,她自幼跟随被称作“调子王”的父亲学习阿尺木刮,如今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而且自己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成为阿尺木刮歌舞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代表。近年来,也通过招收年轻的徒弟,教授他们相关的内容。

而作为传承的主要地区,维西县的叶枝镇建有“阿尺木刮”传习所、傈僳族传统文化民俗陈列馆、多媒体播放厅等,组建了“阿尺木刮”传承队伍,定期举行传承活动,深入推进“阿尺木刮”进校园活动,多措并举、动静结合等方式充分宣传和保护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文化,使得之前面临失传的现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