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澜沧江畔的婀娜舞蹈

2020

11/27

17:08

来源

云南季

上世纪60年代,一部以拉祜族为原型的电影《芦笙恋歌》红遍了大江南北,除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插曲《婚誓》,就是这个生活在澜沧江畔的民族独特的葫芦文化,它们不只有恢弘的创世神话《牡帕密帕》,还用葫芦做成了芦笙,诞生了独特的舞蹈。

在拉祜族村寨,男子人人会吹芦笙、跳芦笙舞,每逢节庆聚会,拉祜族男子便跳起芦笙舞,女子跳起摆舞,来表现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幸福生活的祈盼。

这种舞蹈按照表现内容,可分为宗教祭祀、生产生活、模拟动作和嘎调子4种类别。

祭祀礼仪舞只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并且按一定的程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拉祜族崇敬葫芦,把葫芦作为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征,在许多动人的传说中,唯有芦笙吹出的声音能与天神通话,能使四散的拉祜人闻声相聚。人们跳起芦笙舞,意味着精神上可以超越时空,与神同乐,得到神的护佑,实现心理满足。

生产生活舞是芦笙舞中比重最大的舞蹈,有40余个套路。如“找地舞”、“挖地舞”、“犁地舞”、“收割舞”、“舂谷舞”、“簸米舞”、“摇篮舞”等。舞蹈以生产生活的某种动作形态为原形,加以舞蹈化,艺术地再现生活,抒发情感,是拉祜族生产生活形态历史流程的形象记录。

模拟动物的舞蹈是拉祜族先民游猎采集时期原始生产方式的产物。舞蹈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动物的性格、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如“斗鸡舞”、“黄鼠掏蜂蜜”、“斑鸠舞”、“青蛙舞”等,有20余个套路。这部分舞蹈要求神态和动作有一定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表现出拉祜人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富于创造的智慧。

嘎调子是集体芦笙舞活动中高潮部分,人们围圈而舞,可随心所欲地即兴创作,形式较为活泼自由,因而气氛较为热烈,持续时间较长,常常通宵达旦,兴致盎然。如“男人舞”、“女人舞”、“欢乐舞”、“绕脚舞”等,是芦笙舞中参与性、自娱性最强的舞蹈。

拉祜族芦笙舞以正步、踏步、蹉步、绕步和身段的俯、仰、摆、转等为主要动作特点,节奏有张有弛,动作幅度时小时大,表现手法时而夸张洒脱,时而逼真细腻,形成深沉而坚毅、洒脱而机巧的艺术风格。由于芦笙舞反映了拉祜人崇尚自然,和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舞蹈简单易学,可人人参与,而成为民族凝聚力和教育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

2008年6月“拉祜族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也开展一系列关于它的整理保护工作,目前发信有100多个套路,现已收集记录的有83套,并且确立舞蹈传承人,定期开展拉祜文化讲解,葫芦笙舞蹈的学习等工作,取得了不错的保护成效。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