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

2020

12/28

17:16

来源

云南季

古时的人们因为文化知识有限,对于死亡总抱有些神秘的色彩,从而对于丧葬的仪式的举办也显得格外隆重,因此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在纳西族的历史中,有一种叫做白沙细乐的传统音乐,传承了千年,逐渐走向了更广的舞台。

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历来有很多说法。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音乐的历史就更显得扑朔迷离。

据记载,清乾隆八年编撰的《丽江府志略》写到:“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相传为元人遗音。”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关白沙细乐历史的记载,认为始自元代。

民间也相传它是当年忽必烈赠送给纳西族首领阿良(一说为木天王)的礼物之一,还有学者认为白沙细乐可能是元代蒙古族军队入滇时传入丽江。

白沙细乐的乐队由纳西族乐器组合而成,从中也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乐器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乐器组:一为吹管乐器,有竖笛、横笛、波伯。其中横笛是主奏乐器,而波伯则是纳西族特有的竹制乐器。二为弹拨乐器,主要有筝、琵琶、苏古笃等。筝几乎不再使用。苏古笃又叫“胡拨”,形似“火不思”。三为拉弦乐器,只有二簧一种,其形制类似汉族胡琴。

白沙细乐的乐队编制并不固定,根据运用场合和主人的贫富状况, 可从3~4人直至10多人不等。其最常见的两种编制是8人组和4人组。在演奏中,乐队的排列有一定之规:乐队必须位于灵台右侧、布幕之后。演奏者则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年长在前,年幼在后。

同其他民族的丧葬音乐一样,纳西族的丧葬也有一套固定不变的仪式规范。白沙细乐的乐队由一位年长的人负责组织领导,严格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演奏,同时,每个仪式都配上了相应的乐曲。纳西族的丧事一般分为3天。3天所演奏的顺序和乐曲都有所不同。 

第一天为“悬白”

悬白事纳西族的一中风俗,家中有人去世的时候,将一个白纸糊的灯笼悬挂在大门前,表示家中要办丧事。第一天的下午,要在死者灵前进献3次贡品。在第二次献贡品时,乐队演奏《笃》。献贡品之后,要朗诵祭文,乐队则奏《一封书》。这时亲友纷纷前来凭吊死着,乐队演奏《笃》。

第二天为“正祭”

正祭也叫祭奠,是丧事中最为重要的一天。最开始是“奠主”,此项仪式进行时,乐队演奏《公主哭》。在接下来的仪式中,乐队奏《一封书》。在亡者的子女们哭灵之际,乐队则演奏《笃》。下午,亲友们坐在一起,聆听白沙细乐,以音乐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

第三天为“送灵”

送灵即出殡。在行走之时,演奏者之前,灵柩紧随其后。其曲目为《笃》和《一封书》。白沙细乐的乐队按习惯并不用将灵柩送至墓地,在半路即可回家。至此,白沙细乐为期3天的丧葬音乐方告结束。

随着社会进步,白沙细乐已不再以民俗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逐渐渗透到广泛和频繁的社交活动中。无论起房盖屋、节日庆典、宗教礼仪、群众集会等场所都能找白沙细乐的踪影。

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的传承人们,也在近几年大力的推广这一民族音乐,更加用心的钻研创新,去到参加世界各地的音乐节表演,正在扩大它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能够领略白沙细乐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