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匠人与镇南月琴的制作故事

2021

01/08

16:36

来源

云南季

南华自有“九府通衢”之称,位于滇中楚雄西南部,周边与三地州、六县市接壤,320国道、430省道、楚大高速公路均横贯县城和两镇一乡的大部份地区,是通往滇西的咽喉要道。我县山川秀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聚居着汉、彝、白、回等18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镇南月琴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因南华旧名镇南县,又形如满月,故得名镇南月琴。月琴制作历史悠久,清代即誉满三迤,光绪《镇南州志》载:“州人杨氏世袭其业,所造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重”。旧时的制琴作坊多集中城内,有抱月斋、得月斋、得月楼、玩月轩等约20余家,以抱月斋店主郭纯熙所制最为著名,远道慕名求购者甚多,出售全滇外,尚销泰国、缅甸、美国等地。解放后,南华成立了月琴社,大量销往大理、腾冲、保山等地。文革时期,受“破四旧”的影响,月琴社停止制作月琴。

镇南月琴,作为民族乐器久盛不衰,且为民族乐团(队)采用,曾被列为云南重点传统产品之一。镇南月琴不仅作为乐器深受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所喜爱,它还是一件工艺精良的雕刻工艺美术品,有较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在云南,月琴随处可见,但镇南月琴却难得一见,它以独特的工艺、独特的质材和独特的音质、音色而著称。曾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彝族风情物展,被省博物馆、州博物馆和外国友人收藏。

“我最吃力的是没有文化”。生于1963年的李树明,因从小家境贫困,没有上过几天学,连汉语言表述都有些吃力,但在彝族风情浓郁的岔河村,养成了他从小就喜好吹、拉、弹、唱、跳的艺术天赋,月琴的形状也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李树明有世代相传木匠技艺,加之自己的聪明才智,1997年开始制作月琴。通过勤奋钻研并对月琴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如今,他制作的月琴制作工艺已雕龙画凤、玲珑剔透、独具风格。

 在李树明的镇南月琴制作坊里,八方形、圆形、如意形等形状大小不一的成品、半成品月琴琳琅满目。琴框上的图案有吉祥如意的龙凤、鲜艳盛开的马缨花、熊熊燃烧的火把,其雕工之精致,形状之逼真,令人赞叹不已。 

镇南月琴制作过程复杂,一把月琴分为琴杆、琴簪、琴鼓、琴品、钓鱼台、琴胆等6部分。制作过程至少由十个步骤组成,即便是像李树明这般的“老手”,制作一把月琴也要花费半个多月的时间,这还未算上备料和选料的时间。

“首先要用前一年砍下来晒干的水冬瓜制作月琴框;二是根据弦框的大小用楸木板制作弦板;三是在弦板上刻上图案,如火把、龙凤、马缨花、链子等;四是用楸树或水冬瓜木制作弦杆,并在弦杆上凿上装调弦杆的洞;五是用楸树或水冬瓜木制作调弦杆(俗称弦耳朵);六是用楸树或水冬瓜木制作龙头,并把龙头装在弦杆上;七是制作弦台并将弦台装在月琴上;八是制作弦码并将弦码转在琴板上;九是装上弦线,使用的弦线是羊线,现在一般到商店购买尼龙线;十是为了使月琴变得更美观且经久耐用,一般还要在月琴上漆上清光油漆。经过这些程序,一把精致的月琴才算大致完工。”

复杂的制作工艺,让不少人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曾经一段时间,能制作镇南月琴的仅有李树明及同镇较他年长的郭庆云两人,且当时二人都没有徒弟。如今,李树明已经带出了数名徒弟,也令这门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如今,在彝族地区不论是高山深箐、田边地角,人们都可以听到它那独特的声音,深受群众喜爱,家家户户均有月琴。月琴既是彝族叠脚跳歌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又是小伙子抒发情思的特殊工具,彝族小伙不会弹月琴,就找不到心爱的姑娘。小伙子们常常用优美的琴声,引来自己心爱的人,在恬静的月夜里,姑娘们踏着琴声,走到山寨边的树林里,跟自己情人相会,互相倾诉爱情。彝家人称:“听到弦子(月琴)脚就痒,没有弦子不跳脚”,月琴已成为彝族的标志,彝家人真的离不开月琴。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