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彝族沙莜腔

2021

01/12

17:08

来源

云南季

自古以来,建水县一带的彝族支系尼苏人好歌善舞,唱山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彝乡,无论是上山砍柴、下地农作,还是赶街路上、伙伴相聚;也无论是男婚女嫁、款待宾客,还是修房建屋、祭日贺节,都能听到欢快朴实、婉转而充满大山气息和乡土风味的歌声。彝族人通过弹弦唱曲,来交流情感,传授文化,广交朋友,增进友谊。在彝族圈子里,演唱曲子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人聪明机灵,还是憨厚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会唱曲子的人,社交、情场总不顺当,反之,能编善唱的歌手,总是能赢得众多伙伴的喜欢。

在丰富多彩的山歌中,尼苏人把其中不同音调的大曲子冠以四种具有地方色彩的名称,即“沙悠腔”、“四腔”、“五三腔”、“海菜腔”。“沙悠腔”因建水盛产红薯(方言称为“沙悠”)而得名。

 沙莜腔、海菜腔、五三腔、四腔一样,都是在当地彝族“吃火草烟”的“玩场”上演唱的调子。以前,每当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相邻村子的男男女女常相约在村外,男子吸水烟筒,女子装烟丝、点火,结伴唱曲、跳烟盒舞,这样的习俗被称为“吃火草烟”。在这样的玩场里,人们休闲娱乐、交友恋爱,维系着社交关系。如今,娱乐生活丰富多样,社交、婚恋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吃火草烟”这一独特的风俗不复存在,沙莜腔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村里能完整演唱整套沙莜腔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沙莜腔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领唱每唱一句,众人随之应答附和,称之为“舍腔”。演唱内容遵循相对固定的顺序,即:拘腔、前四六句、曲子、后四六句、白话。老村长最先领唱,一开嗓就召唤大家一起“来唱玩”,这样相互邀请、彼此谦让的开场部分,被称为“拘腔”。众人与之一应一答,几个来回以后,开始演唱“四六句”。类似于古代曲牌,四六句一经唱出,就确定了整个演唱的调式。唱词通过一定的比兴,赞扬听者的声色容貌,继续谦让,然后进入最核心的“曲子”部分。

曲子又叫“七子”,核心是七言四句28字,起句常以景物起兴,后三句押韵,中间贯穿使用大量的衬词和拖腔,不熟悉当地语言和演唱规律的人,往往很难听懂他们的演唱。唱词内容可以“由人编”,如“太阳出来红丢丢,渠道河边见斑鸠,这个斑鸠郎要打,这场姐妹我要勾”。除演唱生活劳作、山川风物和男女情感的传统唱词外,也有一些颇具教化意义和时代特色的唱词。曲子结束,紧跟“后四六句”收尾,“小小燕子翅膀尖,唱错说错别认真。小小蜜蜂飞半岩,我们不会歇下来。”末尾则是自由发挥、不限长度的“白话”,大家像聊天一样唱和,直至尽兴。 

沙莜腔音域宽广、衬词多而悠长,亦唱亦述,渲染出美好的意境,传递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真假声的结合、高低音的平滑转换,都是高超技巧的集中体现,听罢令人赞叹不已。

近年来随着沙莜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了解它的人变得多了起来,相关的保护措施也逐渐在推进,相信今后我们依然能够在当地听到这样有特色的民族旋律。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