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建水小调

2021

02/04

17:21

来源

云南季

 建水小调,民间俗称“小调子”或“调子”,流传于建水县临安、甸尾、西庄、曲江、李浩寨等10个乡镇的彝汉聚居区,是具有中国西南山地文化色彩的民间传统音乐。建水小调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初期,以汉族小调为母体,后在发展中吸收彝族四大腔、烟盒舞曲的唱词格律和音乐元素,成为一种彝汉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民间传统艺术。

据《建水州志》及相关地方史籍记载,建水小调约于明洪武年间从中原地区传入建水,初期依附于汉族的“社火”活动,仅在县城和汉族的聚居点流行。后随彝族与汉族的通婚及商品交易,逐步进入彝族山寨,出现于节日庆典、庙会甚至谈情说爱的场所。明代中叶以后,建水小调因易唱易记的缘故,滥觞于建水地区,并在发展中吸收彝族四大腔、烟盒舞曲的唱词格律和音乐元素,成为一种既与中原汉族小调有一定渊源关系,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清代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随着个旧锡业的逐渐兴盛,一批批外出谋生的建水人怀着对财富的梦想,踏上了淘金之旅。彝汉矿工在繁重的挖矿背荒之余,弹四弦、跳烟盒舞以及唱小调成了他们宣泄思乡之情和娱乐的主要方式。由此,以情爱、思乡、挂想为主要内容的建水小调广泛吸收红河南北两岸彝族音乐元素,扩大了小调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各地矿工辗转传唱,广泛流传于滇南各地。

建水小调作为云南传统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丰富,曲调众多,有着自身独特的构成体系,民间将其称之为“七十二调”。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和唱词内容,大致可分为七个类别:即爱情小调、诉苦小调、生产小调、故事小调、生活小调、新民歌和其他小调。

小调唱词丰富多彩,一般以五字句和七字句最为常见,内容涉及建水彝汉民族过往的爱情、痛苦、辛酸、愿望等。同时,内容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运用“十二月”“十朵”“十合”“五更”等节令和景物联结唱词,使之便于记忆,广泛传唱。

建水小调音乐结构严谨,音调质朴流畅,旋律以两个乐句构成上下句,在两个乐句的基础上,随感情变化来完成一层内容。终止时亦较有特点,在上下句的乐句中,第一乐句结束在调式主音和五级音上,形成半终止,第二乐句结束在调式主音上。乐句的中间和结尾,不断加入彝族民歌常用的衬词、衬句,使其更加符合地方民众的审美习惯。

小调在建水地区有重大影响。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调被彝族花灯直接吸收和间接运用,成为灯剧中的重要唱腔。相反,一些经过彝族灯剧发展的小调,成为广泛传唱的小调。同时,小调不仅可以独立演唱,还可以响竿、扇子为道具,踏着节拍边歌边舞。

2013年,建水小调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