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昭通人的乡愁 全在这种酱

2021

02/22

17:13

来源

云南季

辣椒酱是用辣椒、豆类、姜、蒜等制作成的酱料,是餐桌上比较常见的调味品。不同地区生产出来的酱在味道上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别,随身带上一罐家乡的酱料,便是将家乡的味道带在了身边,这大概就是酱文化的终极追求,保持一方水土的原始风味。

而在云南这片有着独特美食文化的土地上,说到酱中最有特色的,自然就是来自昭通的“昭通酱”。

昭通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南丝绸之路”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这些地域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昭通的饮食之中。 

史籍记载,昭通酱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有生产,因而昭通在历史上就有“酱乡”之称。因昭通与四川毗邻,在传统酿制黄酱的基础上,吸取了川味食品麻辣的特点,用龙洞泉水酿制成具有独特风味的昭通酱。每年冬季,家家户户晒“酱面”、“下酱”,已成为昭通民俗的一部分,成为昭通城乡一种触目照眼的景观。

以昭通本地黄豆为主要原料,昭通大辣椒为辅料,再加上昭阳坝区的大红袍花椒、草果、八角、小茴香等多种香料,加上昭通大龙洞甘甜的泉水,经过炒豆、磨面、捏团、制曲、下酱、晒酱6道工序以及百来天的发酵,美味好吃的昭通酱就做好啦。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其中做酱粑就有:“左三把、右三把、不松不紧又三把”的传承口诀。酱自身携带的浩然正气,在制酱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做好后的新酱颜色深红,时间越长,颜色越深。不管新酱老酱,均鲜润油亮,麻辣鲜香略带回甜味。

据传在民国时期,曾有外地商贾聘请昭通师傅去制作昭通酱,基本材料相同,工序工艺也一样,但成品的色、香、味却与昭通当地制作的相去甚远。也有在外地生活的昭通人试验过,将在昭通制成的“酱面”带到外地去完成。下酱”这最后一道工序,所得结果也难以尽如人意。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足以得见是这一方水土,造就了这特别的酱料,走到其它地方,也难觅踪迹。

昭通酱的精髓,还在于它可以搭配食材的多样性。配着荤菜一起炒了吃,可以轻而易举地消减肉的油腻感;鲜红的生酱炒制以后就是最好的火锅蘸水配料,加入葱花、香菜就是一个超好吃的蘸碟。而要说昭通酱最灵魂的吃法,那一定是搭配洋芋。

在炭火上烤至金黄崩裂开的当地洋芋,又沙又面,带着诱人的香气,咬下去糯香配合酱香,成为了昭通人味觉中割舍不下的记忆。

社会在发展,昭通酱的制作也很难再坚守传统生产工艺的防线。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适应国内市场变化,"老字号"的昭通市万和酱园厂,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大批量生产的昭通酱完全符合部颁标准,多次荣获优质产品、名特产品称号。并发展了多种衍生酱品,较著名的鲜肉酱、油酱、花椒酱、香椿酱、木樨酱、火腿酱等,久贮不变;携带方便,美味可口,盛销不衰。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