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与埙同源的吹奏乐器

2021

03/05

17:53

来源

云南季

三眼土洞箫吹奏技艺流传于文山市追栗街镇大兴寨。三眼土洞箫是民间的一种称谓,而在中华民族的乐器谱上叫—埙。据《文山地方县志》记载 :三眼土洞箫 ,即“三孔陶埙” ,吹孔气鸣乐器 ,为文山县追栗街大兴寨彝族特有乐器。彝语称之为“底劳”。和流传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埙 (xun)同属一类 ,是古老的吹奏乐器。

大兴寨彝族村隶属文山市追栗街镇,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文山市16公里。大兴寨四面环山,地势平坦,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方便。

“三眼土洞箫”的制作并不复杂,是用当地黏性较好的灰白土、棕红土、黄土和水捏成。步骤分四步:起土、揉(捶)土、造型、干燥。成形后用竹片,小刀,圆木条等工具把外表削平滑,然后开音孔,再从吹孔处向内刨空 形成共鸣腔,置于阴凉处晾干即成。共鸣腔的大小和吹孔及按音孔的大小决定该乐器的音色和音高。另外,乐器腔体内的干湿度也会影响乐器的音高。制作看似简单,但打音孔比较难,往往10个土洞箫中只有1至2个的音准。

“三眼土洞箫”体高9至14厘米,体围7至11厘米。成“腰粗、底平、嘴尖”的鸭梨状土坯,顶端开一吹孔,腔体中部各开三个音。能吹奏4个音符〔即6(低音)、1、2、3〕。音调高低,随腔体大小而异。其音色低沉、浑厚、娓娓动听。

土洞箫演奏的曲调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祭祀曲调。祭祀曲调用于开春时祭献山神、土地神。一类是即兴曲调。即兴类曲调大多由单个乐句组合而成,曲调古朴、舒缓低沉,略显悲凉。它延续了古埙的特点,音色古朴醇厚,声音和谐,内容舒缓平和。结合当地彝族民间音乐演奏,别具一格、极富地方特色。

在寻访“三眼土洞箫”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堪称“姊妹乐器”的“三眼土巴乌”。彝语呼之为“底哩”。土巴乌以竹为管,上端有节。音色浑厚柔和,多用于男女传情。

每逢金风送爽,秋果累累的时节,阿诺妹(彝语:姑娘)和阿黑哥(彝语:小伙子)们,就会在悠扬悦耳的巴乌声中,汇集在一起,彻夜欢歌,纵情舞蹈。成为彝族普拉诺科支系人们驱除疲劳、娱乐人生的一剂良药。

如果说,三眼土洞箫,是“春之声”的话,那么,三眼土巴乌,就是“秋之韵”;如果说,三眼土洞箫吹的是吉祥调,那么,三眼土巴乌奏的就是爱情曲;春天,吹奏三眼土洞箫,是男人们的特权;秋天,吹奏三眼土巴乌,就是女人们的专利。

当一年一度彝家“火把节”熊熊的火把燃起时,你就会听到古韵悠悠的“三眼土洞箫”不绝入耳,听到悠扬悦耳的“三眼土巴乌”绕梁的鸣响。

在古时每年春耕前铲草烧灰、修田埂时吹奏三眼土洞箫,入秋后渐息,有祝福五谷丰登的含义。而今已无任何禁忌。人们在春节期间、喜庆日子都演奏三眼土洞箫,洞箫在人民群众生活中起到祭祀、抒发情感、振奋精神的作用,是彝族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三眼土洞箫的吹奏和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汉明和张建文打破“传内不传外,传女不传男”的祖规,对前来拜师学艺的徒弟悉心传授技艺。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