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独特的保山香童戏

2021

03/12

16:26

来源

云南季

香童戏在保山俗称“跳神”,有的地方又叫“五通”,是专门为五郎神献贡祭祀的一种活动。据说那些被献祭的“神”,是诸葛南征时被杀的“蛮洞”“蛮寨”之主。诸葛班师时把他们封为“神”。

“跳神”是一种具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活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也曾明令禁止,但禁而不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声匿迹。然而,在旧社会,农村文娱活动极为频繁,跳神的主办人其目的虽是为了消灾祈福,而一般农民(观众)则将其当作一种娱乐,甚至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香童戏是一种原始的戏剧形式。新中国成立前在保山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农村更为盛行。跳神(即演肚)前,先由主办人家搭好一个神台(即舞台),跳神者(即演员)几乎都是由迷信职业者的所谓香童扮演。演出时,浓墨重彩,在穿着服饰上有别于滇剧、花灯,似戏非戏,有些不伦不类,但色彩斑斓,颇似少数民族的“古装”。从前跳神分7 堂、12 堂、18 堂、36 堂,跳到36 堂时即出通天教主,请每堂“神”都要下表,即用文书去请(做法事)。一般只跳18 堂,跳12 堂者较为普遍。据杨发松老艺人讲,他一生见跳36 堂者仅有四回。过去保山有13 家,跳神者有70 多人,遍及辛街、蒲缥、板桥、上村等地。杨发松的师傅孙少林(辛街乡中大茨坪人)等人是保山跳神班子中的佼佼者。

跳神(演出)的脚色,有生旦净丑之别。而装扮起来的这些神,他们的名字往往叫什么“蜜蜂小姐”“黑风大王”等等。很像《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的名字。演出时有锣鼓弦索伴奏,有道白、有唱词、有轻歌曼舞,也有激烈的打斗,有的还有幻术表演,如裸体揩烧红的犁头,用钢针穿舌头,或喝清水喷鲜血,或吐火等等。有的还戴上狰狞可怕的面具。所以,每次演出,都非常吸引观众。

保山香童戏唱的是神腔,有的又称神调,声腔丰富,喜怒哀乐各种腔调都有。有滇剧的旋律,也有灯调、琴调、当地民间曲调等等,充满着保山乡土方言。

香童戏的历史渊源,早在史前时代,我国人民就有戴面具驱邪的习俗。商周时期将这种幻面巫术称为“傩”。傩仪曾在中原普遍流行。后来传入云南,至今在一些偏僻的乡村仍保留着行傩驱疫之风。有的地方还把面具悬于门首,以避邪驱灾,卫护家宅的安宁,一般称为“吞口”。在保山,这种面具的造型大致相似于云南其他地方,多为虎面、鬼面,并配上八卦图形,或者含刀、吐舌,显示出一种咒术的力量。古代保山土著民族崇尚的巫鬼教常举行“酬神驱鬼”的仪式,并戴上面具,舞之蹈之,这就是古代的“傩歌睢舞”活动。亦即“雉戏”。这就是保山香童戏产生的基础。

香童戏内容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有宗教、戏剧、历史、人文等。反映历史故事的如《黑风五爷》,反映民间生活的如《茶房酒店》,反映神仙道化的如《羊头太子》,反映神话传说的如《斗姆娘娘》《大王二王》等等,剧目虽不多,但内容丰富。2005年被列入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