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云南西盟唱响民族文化劳务品牌

2021

07/08

11:56

来源

云南季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西盟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被誉为“人类童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大量的神话史诗、诗歌谚语、服饰歌舞、民居习俗都是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世居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佤族占总人口70.67%。西盟佤山是歌舞之乡,佤族人民喜歌好舞、能歌善舞。佤族舞蹈有21个种类,207个套路,有甩发舞、鼓舞、刀舞、笙舞、木鼓舞、竹鼓舞等。其中,木鼓舞和甩发舞最为知名。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为西盟县打造“佤山歌舞”劳务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舞蹈

近年来,西盟县依靠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紧紧围绕西盟文化旅游与“佤山歌舞”劳务品牌融合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品牌创建,着力打造“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狂欢佤部落”、“木鼓之乡”旅游品牌,在全面提升旅游品质、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努力培育和发展佤族歌舞。

舞蹈3

同时,还紧扣“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等关键,在西盟县深入开展“先锋强志”素质提升工程,形成了“党建引领+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的“三位一体”就业输出劳务保障体系,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技艺精湛、素质过硬、收入可观的“佤山歌舞”劳务品牌队伍,为助推西盟县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以及打响边疆民族县知名度做出贡献,产生了一批像岩聪、岩罗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就业致富带头人。

传承民族文化的“香火人”

岩聪是西盟县勐卡镇娜妥坝人,木鼓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开始跟父母亲学习民间舞蹈表演技艺,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其佤族舞蹈表演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凭着他对民间舞蹈表演的执着探索,已经掌握佤族民间《木鼓舞》等舞蹈表演技巧,并且能自编、自导、自演一些民间舞蹈节目,他在民间舞蹈表演上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在民间乐器的制作方面也有成就。此外,他还通晓佤族民间祭祀仪式,能独立主持祭祀活动。

舞蹈1

1994年至今多次到北京和省、市、县参加歌舞乐的表演活动以及录音录像。2002年5月,岩聪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舞蹈艺人。2004年参加思茅地区撤地设市庆典文艺活动,荣获荣誉证书1本以及先进个人奖励;2005年荣获西盟县佤族民间歌手选拔赛第二名;2007年10月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艺人代表团,到北京参加联合20国国际音乐理事论坛会原生态文艺晚会表演,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2009年在首届普洱市民族民间才艺大赛中,表演节目《情歌》荣获演奏二等奖;2011年,岩聪被聘为西盟佤族自治县“阿佤文化传承班”优秀授课教师;2013年,岩聪获得向云南省档案馆提供口述历史荣誉证书;2014年11月,岩聪参加西盟佤族自治县文化馆举办的“司岗里杯”民族民间歌舞创作比赛,以及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司岗里”民族民间传承人技艺展演展示活动,获得好评;2015年,岩聪参加原云南省文化厅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获得证书。

舞蹈2

民族文化劳务品牌的“推广人”

岩罗,1990年至1999年在深圳民族村务工,从事景区表演工作,1999年至2000年开始回家乡从事经纪人工作,奔波在各地,培养并带领能歌善舞的民族同胞外出从事景区表演工作,2002年至今,成立了大连黑风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输送歌舞表演人才。1990年,岩罗毅然决然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深圳民族村从事歌舞表演,1999年,岩罗开始回云南发掘家庭困难、能歌善舞的民族同胞,并负责输送到各大城市景区进行歌舞表演。

截至目前,岩罗分别在沧源、耿马、西盟、澜沧、孟连等地,帮带输送出歌舞工作人员共计900余人,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的旅游景区里,有效地帮助贫困家庭增收,并培养了很多颇有成就的演艺人才。在岩罗培养的人员中,最为出色的是西盟县他朗村二组的叶花,叶花本来是景区内歌舞表演工作者,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表现出色,被挖掘成为了美国NBA拉拉队的一员,除了叶花,还有西盟县歌舞团的岩杰,是歌舞团中教导了很多演员、带出了很多演员的典型代表,岩罗带出的很多学生同样从事着表演培训的工作,对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及带动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截至目前,西盟共组织开展佤族歌舞表演培训2200余人次。全县共有2000余名青年在省内外各类景区、景点从事歌舞文艺表演工作,每年带动全县经济增收大约在1.2亿元以上,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西盟歌舞”劳务品牌,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产业转移就业的致富道路。

(责任编辑:特约编辑张耀辉)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