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老昆明记忆中挥之不弃的“洋”物事

2022

01/23

17:59

来源

云南季

几天前,一场50年前的老同学聚会,也不知大家是有意还是无意,竟然把话题汇聚到70年前的云南人关于“洋”物事的记忆上。

老昆明人似乎早已习惯将生活中那些与舶来品相关联的物件统称为“洋”。

而早已仙逝的老外公曾为哄我开心,哄弟弟、妹妹睡觉,而给我念叨了很多与“洋”相关联的物事,如“洋车”、“洋酒”、“洋和尚”、“洋娃娃”、“洋铁桶”、“洋伞”、“洋酒”、“洋茶”、“洋烟”、“洋碱”、“洋火”、“洋灯”等等。

360截图20220123175303982

老外公曾是大清朝的秀才,后又是民国政府的旧官吏,可谓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笔漂亮的颜体、隶书,在曲靖可谓是“挂了号”的。

说到“洋”物事,当年老外公在宣威讲的故事中,最多的似乎是“洋碱”和“洋烟”。“洋碱”就是如今的肥皂,那时候什么都要凭票供应,老外婆上了年纪,洗头、洗衣服大都用皂角水,基本上没见老外公、外婆用过“洋碱”。

360截图20220123175119270

我童年时,昆明的一些街头巷尾,火车站、汽车站、百货大楼,也还偶尔可见有斗蓬盖的人力黄包车、三轮车。

微信图片_20220123175229

老外公经常去喝茶的茶室旁,崇仁街转顺城街处便经常有黄包车停放,记得老外公有次曾告诉我,黄包车在民国、清朝末年就有,因为是从法国、安(越)南通过火车进来,故而统称为“洋车”。

百年前,随着大清朝在“洋枪”、“洋炮”的威胁下,由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逐步成半封建、半殖民地,昆明的“洋建筑”、“洋廟观”也开始多了起来,伴随而来的自然是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白皮肤的“洋人”大量涌入昆明,对此,昆明人统统称之为“洋和尚”。

一位同学提到,幼时曾经看到过,自己家中有二把黄颜色且“补丁”重叠的木制桐油雨伞,被家人非常看重,只有下雨、雪,尤其是有客人时才会取出用一下,细洋布伞在当时恐怕更是列为“贵重物品”吧?

360截图20220123175025278

而按老外公的说法,解放前他老人家便见过细布“洋伞”,但那只有极少数的军阀显贵、巨商大贾家中才能使用。

至今,昆明的后兴街仍有几栋红砖房,那应该是昆明伞厂的故址,所生产的应该是布伞而非“洋伞”和老款的桐油布伞。而我也是上小学时,才见到父亲去上海出差,带回的一把国产细布雨伞。

按老外公的说法,解放前的云南几乎无工业生产可言,诸如“洋伞”、“洋碱”、“洋火”、“洋铁皮桶”都只能从法国殖民地安南(越南)进口,而云南只能靠有色金属如铜、锡、铅来换取这些如今看来,连家庭作坊都能随意生产的物品,实在是令今人扼腕。

微信图片_20220123175152

同学老周则谈到,他们家原来就住在昆明巡津街靠盘龙江一旁的法式洋楼上,洋楼的主人解放后跑到国外,留下了一些洋酒和洋烟,其实也就是法国红酒和白兰地、威士忌之类,也有雪茄和洋卷烟,这些都被老昆明人称之为“洋烟”、“洋酒”。

(特约编辑:张耀辉)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