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穿越四千余年时光(图)

2018

10/28

19:09

来源

云南网

1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玉南恩2艺人在舂做陶的土

3傣族传统制陶慢轮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术出现得非常早,并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持续发展着。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几乎看不到慢轮的身影。然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一项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原始传统手工制陶术,现今仍被完整保留下来,它就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如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均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慢轮制陶技艺。四千多年的岁月变迁、世事流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种新石器时期的古老制作工艺能在西双版纳得以如此完整地保留和传袭?

  4000年历史成就傣族慢轮制陶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

  傣族土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和佛事活动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纹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锤、小簸箕等组成,原料是各地盛产的粘土。一般经过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安装转盘、制坯、凉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品种主要有锅、罐、甑、壶等,其中以土锅最有名。用传统制陶方法做出的土锅煮出的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则清凉爽口,煎药能保持最佳药性,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傣族土陶均由妇女制作,为了技艺不外传,现在有的地方还沿习制陶技艺不传给儿女,只传给儿媳的习俗。  主要制作各类生活用具、建筑材料和赕佛用品。工艺特点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刻纹的木拍拍打印纹,与南方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器非常相似。在用料上均采用泥土加砂石料,有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胚方式多样化,有无转轮制胚、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这些技术过程充分证明了傣族制陶完整保存了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

  老艺人苦撑傣族传统慢轮制陶

  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追求环保成为时尚。傣族烧制的土陶制品环保、外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有许多独特功效,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用土陶烧制的水罐盛凉开水,喝起来格外清凉甘甜;用土锅褒出的食物,汤鲜味美,味道纯正;用土陶茶罐放置茶叶,具有防潮、久置不变味之功效。工艺品略带夸张而显生动活泼,深受宗教界人士和老百姓的喜爱,特别是麒麟、神象、孔雀、凤凰等土陶装饰物,更是生动有趣、成为傣族宗教节日里赕给佛寺的贡品。土陶制品在民间悄然流行,一些老制陶艺人又开始在农闲时制陶。中外专家学者对西双版纳傣族保留至今的原始制陶工艺为之感叹,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开始对傣族这一传统手工制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即便如此,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慢轮制陶的工艺在现代机械快轮面前同样失去竞争的能力。

  记者与西双版纳州文化馆馆长、副研究员段其儒一道,走访了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的一些制陶人家。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目前在西双版纳只有为数不对的人家还在惨淡地从事陶器生产,并且都为零星的家庭小作坊,制作的陶器也只有盐辣罐、烟杆斗、茶罐、香炉等简单的生活用具,已经无法与傣族传统制陶在外享有的名气相适应。

  同时,在西双版纳制陶艺人已经出现断层。据段其儒介绍,傣族传统制陶的珍贵之处在于全部是手工捏制,在于烧制时火候的掌握,因此产品质量也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由于土陶产品市场的萎缩,当地年轻人已经不愿学制陶技术,全是由几个中年傣族妇女苦苦支撑,傣族传统制陶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现在,仍然在制作陶器的几户人家,制作产品只是销往当地农村和小集镇,制陶也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而已,谈不上艺术。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傣族传统制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产品没有了市场。传统的傣族土陶工艺单一,陶器粗糙、笨重、创意少,美感不足;慢轮制陶技术设备滞后,产量低,每人每天仅能生产10件左右;烧制方法虽然方便、简单、省柴、量可大可小,但过于简陋,温度不高,火力不均,烧出的陶器外观颜色不一致、易碎、且合格率低。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粗犷的陶制品逐渐被制作精细的瓷、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代替,原来比较广阔的市场已经萎缩直至消亡。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