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慢轮制陶传承人——玉勐

2018

10/28

19:07

来源

云南法制报

第一次见到玉勐,是在去年11月的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偌大的展厅里,52岁的玉勐和她的陶艺作品在西双版纳展位的一隅。

1516956707.jpg

游人如织,玉勐坐在小板凳上安静地制作陶罐的雏形,不时用手沾了盆中的水,细细地抹着陶罐上不够细腻的地方。不时有游客前来询问,玉勐的女儿玉单罕忙前忙后的照应着,彼时她们刚刚录完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不久,节目中这个年轻的女孩子用低低的声音肯定地说,“不想学做陶,太苦了,还是想去单位上班,毕竟对于女孩子来说更稳定一些。”

快轮制陶取代了慢轮制陶

傣族人自古喜爱用陶,尤其锅、罐、甑、壶等陶器在傣族生活中极为常见。用传统制陶方法制作的陶器煮出的食物更易熟,而且味道鲜美,用陶器装水清甜爽口,用陶器煎药则能保持最佳的药效,可以说,傣族人的生活中离不开陶。

据史料记载,四千年前云南的先民们就开始使用慢轮制陶技术,沿用至今的慢轮制陶是将事先调好的陶土放在慢轮上,不断转动慢轮,借慢轮转动的力量,捻拉陶土使之成型,成型后用模子在陶丕上拍打出花纹,经过阴干、烧制,最后形成陶器的成品。

正是出于对陶器的喜爱,加之市场的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傣族人逐渐开始接受一种新的制陶工艺——机器制陶,也就是快轮制陶。由于快轮更容易拉丕成型,而且能够满足短时期内大批量的生产,相比之下慢轮制陶则需要花更多的工时和精力,因此在快轮制陶的迅速泛滥下,慢轮制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古老的手艺鲜有人愿学

作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传承人,玉勐曾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江北曼斗村惟一一位仍在使用慢轮制陶方法制作陶器的手工艺人,她也因此而远近闻名。

玉勐祖辈就以制作陶器为生,受到父辈的影响,玉勐从小对陶器就有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玉勐对陶器及制陶技艺的喜爱也与日俱增。上世纪80年代初,玉勐与附近村寨里的20余个年轻人一同去一家作坊学习制陶,而后在家中开始独立制陶,出于对制陶艺术的热爱,加之心灵手巧,玉勐制作的传统生活用具及佛寺里祭祀品土罐、土锅、水壶等很快受到附近村民的欢迎,玉勐也在不久以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制陶艺人。

快轮制陶的普及使得慢轮制陶的古老工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看着母亲每天辛苦制陶的忙碌背影,就连玉勐的女儿玉单罕也对制陶工艺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慢轮制陶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这种关注随着玉勐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达到巅峰。玉勐开始不断收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企业的订单,与此同时家里的分工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从前坚持说要去政府部门上班的玉单罕开始帮助玉勐制作陶器,不仅如此,儿子、儿媳一起上,甚至连弟媳也加入了进来。由于制作的陶器大量销往省外、国外,玉勐让因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而不能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儿子来帮助打木箱,女儿和弟媳则专心协助她制作陶器,即便如此,还是要日夜赶工才能完成纷至沓来的订单。

与此同时,玉勐还有了另外一项工作,那就是为附近几所学校的孩子教授慢轮制陶的技艺。 玉勐说,由于家中场地不够,且没有那么多制陶的设备,周边的几所学校每周都会有两到三天接玉勐去学校里授课,除此之外,每个周末,还有一、二十个年轻人来家里学习,自己忙得不亦乐乎。

玉勐告诉记者,她们一直沿用的都是平烧窑,而平烧窑只能满足普通陶器的烧制。近期家里正在盖房,8月完工以后,女儿玉单罕最大的心愿就是买一台气窑,这样的话,就能够对陶器上釉,烧出更精致的陶器,“毕竟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有新鲜感,粗糙的传统陶器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喜欢更精致一些的东西。”玉勐还说,她正在寻找能够在传统陶器上制作图画的人,慢轮制陶作品上如果能加入古老技法的雕刻,不知道该有多好。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