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守护濒危的美丽

2018

10/28

19:0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象角鼓舞

布朗族弹唱

2012年10月29日,澜沧江畔,大佛塔下,2012BMW中国文化之旅西线车队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集结,深入此地的山区村寨,对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探访与捐赠。

沿盘山公路穿行,车队来到勐海县布朗山乡。布朗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布朗族为主体的布朗族乡,居住着13000多名布朗族人,是布朗族最主要的聚居地,1999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乡。

布朗族弹唱,也叫布朗族民歌,最早起源于布朗族先民的歌唱,是在布朗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傣族音乐融合而成。布朗族弹唱的演唱内容广泛,既有唱本民族古老的迁徙历史、生产知识、人生礼仪、祭祀等古歌,又有山歌、情歌、儿歌等内容。布朗弹唱有5个基本曲调:“索、甚、拽、宰、团曼”,其中“索”调又包括5个调子。因“索”调使用布朗族传统乐器四弦琴伴奏,故被称为布朗弹唱。2008年,布朗族弹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50岁的岩瓦洛,是布朗族弹唱全国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布朗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数千年来,布朗族弹唱就是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靠的是口授心记、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岩瓦洛从8岁起就跟父母学习布朗族弹唱,10岁拜师。除了农忙时,其他时间,他会到各处去教年轻人弹唱。

说着说着,岩瓦洛现场表演起了布朗族弹唱,唱腔圆润,音调明亮,根据不同的内容,他还适时用不同的调式加以表演。“我喜欢布朗族弹唱,我要一直唱下去,把我们布朗族文化传承下去。”

守护民族文化,岩瓦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群山环绕的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记者见到了“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玉喃恩。眼下,她正带着18个学生学习制陶。

玉喃恩告诉记者,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子拍打出印纹,这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傣族陶器的成坯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无转轮制坯、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方式。这些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至今仍为傣族传承使用。

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至今约有4000多年历史,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然而,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透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除了少量用于建筑物屋脊的装饰品和佛教礼器外,在其他场合已不大容易看得到传统的傣族陶器。另外陶器制作的经济效益不理想,学习和从事制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只有西双版纳的少数几个村寨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制陶技艺,但也只有几户人家会制作陶器了,原始制陶术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

玉儿甩来自景洪市嘎洒镇曼乱点村,作为国家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傣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人,她12岁开始学习傣族织锦,从事傣锦编织已40余年。她织出的傣锦,工艺精湛,图案别致。然而,景洪市文化馆馆长玉坦女士的一番话,让人对傣锦的市场前景有一丝担忧。傣锦为纯手工制作,仅那些编织针,就是当地人用竹子一根根细心削成非常细的针子,所有流程均为手工,这直接导致傣锦的生产速度慢,成品因此也就不大可能廉价,这与市场需求形成了一定矛盾。但就在种种困难下,多年来,玉儿甩始终坚持义务向当地傣族妇女传授织锦技艺,“这项手艺有上千年历史,我太希望有更多人也能喜欢它。”玉儿甩说。

“南方有嘉木,天下重普洱”。10月31日,文化之旅车队走进普洱市。在普洱茶文化博览园内,普洱茶制作技艺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李兴昌展示了普洱贡茶的传统炒制技法。

李兴昌介绍,普洱茶的制作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但是,从茶树的选种、茶园的管理及茶叶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蒸制一系列过程,全手工制作,全凭感觉和经验,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数据及文字。因此,贡茶的制作工艺费工、费时、费力。

据史料记载,普洱贡茶大多采自普洱市困鹿山古茶园,而李家世代制作普洱贡茶,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年近60岁的李兴昌,正是制茶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从儿时起,李兴昌就跟随父母在传统的手工作坊中以古法加工普洱茶,从父母手中承袭下来了最为正统的贡茶制作技艺。一直以来,李兴昌坚持依照古法做茶,并花费大量精力对困鹿山古茶园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

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后,李兴昌一方面忙着走访各地演示普洱贡茶的制作技艺,另一方面,他于2009年底与家乡的职业高中合办了“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希望通过传习所这个平台,我能帮助更多人体会到茶香背后的味道。”

文化之旅一路探访,一路捐赠。3天行程,“傣族织锦技艺”、“布朗族弹唱”、“普洱茶制作技艺”以及“贝叶经制作技艺”、“拉祜族芦笙舞”、“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共6项非遗项目,得到30万元的捐助。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新风参与了本年度文化之旅全部探访活动。他表示:“这次探访到的一些非遗项目,直到今天仍然在生活中出现,受到年轻人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与生活相剥离,应该让它在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传承才能久远。”

6年来,通过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达成的战略合作,BMW中国文化之旅已成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典范,连续5年列入我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至今,这一活动已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一条长达1.5万公里的探访印记,先后探访了六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150多项非遗项目,对58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计600多万元的捐助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