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西双版纳雨林深处原始信仰下的新傣陶

2018

10/28

19:06

来源

云南季

在一万年前,陶是人类最富有想像力的发明与创造。陶承载了祖先的记忆与传承,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载体。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峦寨、勐海县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古老制陶工艺。

傣族土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和佛事活动中。从今天的世界文化现状来看,傣陶的形态、方式依然是独特的,傣陶作为西双版纳傣族最具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手艺,不仅仅表现在质朴的制陶方法与丰富的低温器型,同时也为我们新的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提供了许多可能。

有信仰的陶——傣陶的文化历史

百越族群南迁,与本地土著融合,形成了如今的,傣族先民由信奉傣族巫术渐渐发展到原始宗教信仰;傣族先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魂,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一朵云……“皆有灵魂。"栽曼”(寨心)崇拜是傣族最早的原始信仰,“栽曼”是村社氏族的圣物,意为氏族的延续,傣族有家神、寨神、勐神三种,巫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是祖辈遗训的继承,也是民族意识的延伸。

南传佛教文化也同雨林中每棵树木紧密相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佛寺近600座,每一座佛寺都有一个面积大小不一的庭院。按照教规和习俗,寺庙庭院中都要栽一些与佛教密切相关的植物,如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和涅磐时身边的无忧树、菩提树和娑罗树,以及传说中的28代佛主的“成道树”,也要求种那些与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植物,主要是菩提树、铁刀木、贝叶棕、大青树、槟榔树“五种树”和睡莲、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地涌金莲和鸡蛋花“六种花”,同时要饲养两种吉祥的动物——大象和孔雀。使得西双版纳拥有约600个小小“植物园”,成了傣族人民心中的“逊欢”,即理想国度。

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人民,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宗教艺术形式;傣族制作陶器用途广泛,包括傣族日常生活用具、佛教建筑装饰、佛教礼器等。西双版纳气候炎热,用陶罐盛水清凉爽口,用土锅煮肉、炖鸡鲜嫩清香,用陶杯沏茶特别香醇,陶罐盛放粮食不会变质,有防潮防霉的作用;傣族陶器还被大量应用在佛寺屋顶和屋脊,反映着人们对自然及自然神的崇拜。

缅寺正脊中央的小塔(“帕萨”),垂脊上的孔雀、龙、凤、狮、象等(“娥”),连续排列于屋脊的火焰形瓦饰,放置在佛寺的龙首凤身的“鸱吻”等用陶制的佛教吉兽作为装饰,是因为傣族地区溪流两岸栖息着孔雀,孔雀能给人带来温柔之情和幸福之感。而龙凤则是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代表吉祥如意。取之于自然的植物、动物陶器造型,应用到宗教建筑装饰中,使傣族陶器具有了神性,承载着人们对神圣力量的敬畏与期冀。将傣族制陶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时代下制陶工艺的革新

近些年来,随着机器革命对于传统技艺制作工艺的冲击,国外文化对于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社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巨大改变,都使得传统技艺的文化土壤与生存空间变得愈发的狭窄,造成了传统技艺危在旦夕的窘境,所以新时代下,传统工艺需要创新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泰象陶是一个由少数民族手工艺文化研究专家、傣陶手工艺人、设计师组成的,以傣族制陶手工艺文化研究、傣陶文化传播、傣陶设计与生产、傣陶产业培植等为己任的团队。目前团队已经在告庄西双景完成首个傣陶品牌店(泰象陶傣陶工厂)建设,面积1100平米,集傣陶生产、传统文化展示、作品产品展示、文化体验为一体。

创始人邱以胜老师来到西双版纳生活整整有15个年头了,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一直任职于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是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艺、美术教研室主任,从一名油画教师走上了制陶的道路。

据邱老师介绍,最早是受到了傣陶器型的吸引,感觉很质朴,很漂亮,看到就很喜欢。慢慢了解之后就觉得傣族文化也挺有意思的,傣族朋友又特别淳朴,跟这个器型的质朴完全重合在一起。

傣族制陶一直有将各种动植物形象用作各种生活器物装饰的传统,如孔雀、蜜多罗、大象和水蕨菜等。而在邱以胜主导创作的新傣陶作品中,不仅强化了传统器型的特征,图案也得到了拓展,新傣陶中将象征圆满、吉祥的“五树”和“六花”的形象加以提炼并运用,还将傣族图腾孔雀、龙、凤、狮、象等佛教吉兽也巧妙地融入新傣陶中。将对雨林文化的理解在傣陶创作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融入雨林元素的新傣陶艺术形式丰富,形成了有别于全世界陶艺的“热带雨林风格”。

邱老师说,今天的傣陶在传统傣陶的基础上变化明显,一是功能上的拓展,针对实际生活的求新式傣陶在功能上分工细化。二是根据现代审美需求而进行的变化,现代傣陶在造型上取得很多突破,雕刻与镂空被大量使用,使傣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陶器制作,最讲究的是泥巴,好的泥巴外观艳、亮、透,是可以吃的。传统的傣陶工艺分制坯、器表装饰、晾坯、平地堆烧等工序,在工艺制作上,邱老师带领团队在保持了传统工序的基础上,在工具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和研发,比如将制坯时使用的手动慢轮转盘,改用电动转盘,能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最后一道烧制工序,也由传统的平地堆烧改良为用先进的烧窑机器烧制,确保烧制时的温度更高,让陶器成品更为坚固耐用。而他最为显著的创新,则是器表装饰的工具。对于这些改变,他认为, 只有在原有的传统上创新融合,让更多人接受使用,才能更好地促使傣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新傣陶产业衍生发展

春天在四季常青的西双版纳,来得并不明显。老人说,看到茶树抽芽染绿,就意味着春天来了。茶树,对于傣家儿女来说是神圣的。他们崇敬万物有灵,相信树里住着神灵,对茶树带有敬意,茶王节还会进行祭拜。

众所周知,布朗族是最早种植普洱茶的民族,勤劳的布朗族祖先们驯化野生茶树,并开始大面积种植,为云南大部分地区留下了珍贵的古茶树,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新老六大茶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布朗族祖先为后代子孙留下的珍贵遗产。

普洱茶贮藏、冲泡都是一门学问,竹篾筒身、封存纸箱与存放于陶罐都是普洱茶贮藏的方式。不过目前收藏家多数都认同样量、长期储存的情况下,以高品质陶罐所储存的茶品最佳,高品质的陶罐透气性好,既可调节储存温湿度,又能隔绝灰尘与昆虫,陶罐密闭性能保存普洱茶香气、口感也较为浓郁,同时能适当降低氧化速度,使普洱茶得以慢慢转化。

今天的傣陶不仅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成为了我国非物质遗产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如何让这项精美的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一批批傣陶技艺传承人的梦想和追求,邱老师带领泰象陶团队在1000-1200度高温间不断地氧化还原中烧制而成的傣陶茶具受到了人们的热捧。

本地陶土天然洁净,高温烧制傣陶含有铁、锌、钙、镁、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傣陶茶贮可让普洱茶充分舒展、孕育陈香、原枝原叶,将普洱茶的香醇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傣陶存放普洱茶,可以让普洱茶获得充分的呼吸。普洱茶与傣陶茶器结合,用原矿承载原味,创作出既符合传统普洱茶冲泡特点,又具有傣陶文化特性的茶器,以产业联动促发展,使具有文化属性的普洱茶与千年傣陶相得益彰。

邱老师说,西双版纳现在还处于一个“靠天吃饭”的状态,大部分产业都是靠着当地原有的气候和资源,很多人都只是在做事业,没有做产业。要想把事业做成产业,一方面需要政府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加强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进行产业扶持,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需要加大资本的注入,盘活现有市场,推动产业优化,做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杨建梅)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