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遗传承人玉章凤: 生存与艺术的抉择?

2018

10/28

19:06

来源

云南季

远处的青山氤氲在缭绕的烟波里,景洪市区的马路上也被毒辣的太阳晒出了一波波热浪,驱车离开市区慢慢驶向江北,刚踏入椰树环绕的“博宫莎湾傣陶手工作坊”,一阵凉意来袭,看到院子里堆放的水缸、火炉等精美的傣陶制品,宛如走进一个手工艺品展示区。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流传千年的手工技艺——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玉章凤,我们边用她制作的精美傣陶茶具细细品茶,边倾听她娓娓道来自己的制陶人生。

缘起·制陶生涯的开始

玉章凤出生于一个慢轮制陶世家,家中祖上世代为傣王制作陶器,土改之前,她的家族一直居住在紧邻着曾经傣王宫的曼泐村,整个村世代为傣王宫和地方土司提供制陶服务,解放后废除了皇族,而后土地被征用,村民被迫迁出。

此时村民面临重大的抉择——继续从事没有太大经济收益的慢轮制陶工艺还是投身到其他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中,大部分村民为了填饱肚子选择了后者放弃了制陶,但玉章凤家坚持了下来。

玉章凤小的时候,父母需要出门干活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玉章凤和哥哥、姐姐由爷爷奶奶照看,老两口上了年纪,经历了世事变迁,只想静享晚年,并将傣族慢轮制陶手艺传承下去,于是带着三兄妹学习制陶手艺,也开启了她的制陶生涯。

 

工序·慢工出细活

用慢轮制作陶器时,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坐在低矮的慢轮转盘前,用脚趾慢慢转动磨盘,同时将泥条在磨盘上慢慢盘起,捏成高度密合的器壁,对半干的成型陶器进行修改、雕花后放入窑中烧制。

在玉章凤的工作室为客户提供了柴烧、汽烧、乐烧等烧制方式,汽烧操作便利、受热均匀,烧出的陶器颜色也均匀;柴烧一窑可烧300-1000件陶器,满窑后开始烧制,自然落下的窑灰及传热不均的火焰赋予陶器独特的颜色和生命,在开窑时总会给制陶人和客户带来惊喜。

在众多制陶方式中,大部分制陶体验者往往选择乐烧(Raku),大约花上2-3小时的时间,体验者在坯体排窑点火到出窑冷却期间可以把陶体拿在手里慢慢把玩。漫长的手工制作过程也让体验者静下心来,忘记世俗的吵闹与喧嚣,体验慢轮傣陶的悠然与细致。

 

思考·思变求新 乘势而为

从事制陶工作多年来,玉章凤遭遇过不少坎坷,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生存才能传承,一边是艰难的生活,一边是自己喜爱的事业,如何作出权衡,这是玉章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能让家传古技法传到自己这一代时断了,玉章凤坚定地说。

“流传千年的傣族制陶工艺,能不能在样式上进行改变和创新;能不能提升技术,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实现量产;能不能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联合推动产品的销量,提升产业价值?”既然不能放弃,那么只能结合市场需求和客户的喜好,不断实现制陶工艺的创新,保留傣陶自身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开拓现代个性特色,让傣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吸引更多的爱好者购买傣陶制品学习制陶工艺。

 

革新·技术革新

传统的制作设备难以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在玉章凤的制陶车间内除了慢轮制陶器具和传统堆烧设备,还拥有快轮制陶以及汽窑等现代化设备。她说:“在陶器制作工艺上,慢轮相比快轮没有太大的优势。制作相同的陶罐,慢轮需要花几天时间,制作的傣陶样式和种类比较单一。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制作工艺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用快轮制陶,一天能做几件陶器,成品造型多样,线条流畅精致。在烧制工艺的选择上,从平地堆烧到柴烧,再到汽窑,将不同窑烧出来的陶器进行对比,找到适合不同陶器的烧制方法。”

 

革新·样式革新 

在傣族传统认知里,女人被视为“不干净”,没有资格制作神兽制品。此前,神兽陶器皆由佛爷及德高望重的老人烧制,大多用于装饰寺庙廊檐边角上,制作时怀揣佛教信仰,希望多积点功德,但由于傣陶慢轮技艺的慢慢流失,掌握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在版纳仅有4位老人能够制作。

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玉章凤给自己做足了心里准备,她怀着虔诚的心态尝试制作神兽陶器,作坊里成列了许多她的神兽作品,但她的作品只供观赏,不能进入寺庙供奉。

在继承慢轮制陶技艺和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玉章凤大胆构思、推陈出新,将傣族民间的图腾和西双版纳特有的植物形象雕刻在陶器上。莲花、菩提、粽叶都是她常用雕花图腾,象鼻凤、象鼻麒麟等神兽都是她手下雕刻的造型。

经过时间的雕琢,玉章凤的傣陶在手艺与自然的融合中渐渐形成了纹饰精美、造型独特、款式多样的特点。每件作品都深深浸染着傣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革新·产业革新

慢轮傣陶制作使用手工盘条工艺,古老的技艺制作出独一无二的陶器,制作过程中需要手艺人不间断的手工敲打陶器,但这样的制作难度大、周期长,导致整体经济效益较低。

为了改变困境,玉章凤不断思考,尝试改进制作技艺,将手工慢轮换成机器快轮,工艺从盘条变为拉胚,这样不仅保障了陶器的品质,也缩短了制作周期。“有作品也要有产品,生存得到保障,才能谈艺术。”玉章凤说。

革新·价值革新

在玉章凤工作室的二楼摆放着家族五代人和2017年来她工作室参加陶艺交流会的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几件她很满意的自制作品已经被博物馆收藏。

在版纳为数不多的手艺人制作傣陶,但是由于慢轮傣陶的独特的工艺特性,很难将零散手工业转变为规模产业,玉章凤便考虑将傣陶工艺品打造成艺术品,把傣族民间图腾、西双版纳特有的植物形象及其他优秀制陶工艺与傣陶相结合,提升慢轮傣陶附加值,她正尝试把这个想法变为现实,而她从小最敬佩的,在州小学做美术老师的哥哥,已经将她的理念付诸了实践。

 

革新·校企联合

作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个是掌握古老的慢轮制陶工艺,另一个是传授徒弟慢轮制陶技艺。但是由于慢轮制陶经济效益低,即使工作室里有10个工作人员,也只有玉章凤掌握了慢轮技艺。

傣陶制作工艺传承越来越困难,玉章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她积极配合促成工作室与版纳州各中小学校合作,联合开设傣陶制作体验课程,通过愉悦的实践教学体验,让傣陶制作技能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开来,玉章凤说传扬傣族文化需要从小抓起。

革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低温陶盛水,能让水保持自然清凉;陶器配普洱茶,能使茶水口感保持温和,恰当使用陶器,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这是玉章凤根据不同陶器的特点所想出来的最佳使用方式。西双版纳作为普洱茶的故乡,茶产业得到成熟发展,玉章凤积极推进傣陶和茶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区域产业联动提升。而目前,玉章凤工作室接到最多的订单就是茶器制品。

 

▼不忘初心

如今,玉章凤的制陶事业已走上正轨,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她慢慢把自己的精力转回到慢轮工艺上。她告诉我们,目前西双版纳仅有20人左右坚持做慢轮傣陶,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盘条制陶作为祖辈传下来的技法,需要她肩负使命,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杨建梅)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