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在古代怎样“打印”文字,这项技艺带你一起玩转“万物可拓”

2020

01/17

13:46

来源

云南季

还记得小时候在硬币上覆盖一张纸,然后用铅笔在上面来回描画,纸张上留下的那个硬币图案吗?那可能就是你的世界里最早接触的“拓”的概念,它曾经给了我们多少的乐趣和记忆。

DSCF3618

一张宣纸,浸湿闷润,轻敷于凹凸有致的器物之上,快扫入凹,使器物上的字形和纹路凸显出来,以拓包(亦称扑子)蘸墨或者朱砂,在墨板上打均后,使之完美浮现于纸本之上,这就是传拓。

拓下的内容春秋长存,历经百年也不被岁月磨灭

传拓自身的特点,注定了它不是一门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艺术,它印照着每个和它结伴同行的时代里那些值得留存的文化艺术珍品。

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拓片

在历史长河中,这项始于东汉,发展于唐朝、兴于宋代、盛于清代的传统技艺经历了蓬勃,也经历了式微。

质感背景

前人著书立说,后人拓印收藏,一拓一印里,是中国人世代沿袭的文化根脉;一藏一守间,饱含了读书人对文字的执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部分文物会在时间的长河中,破损、流失,这些文物的珍贵的拓片,因传拓技艺坚守得以流传于世。

我们今天还能感受原物的风貌,遥想古人的风采,全靠流传下来的拓片与拓本,那些身边的非遗技艺,才愈发珍贵。

古滇国铜鼓型贮贝器拓片祈福播种-综合

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仍难以千古长存。而独属中国的“传拓”技艺,却以一纸一墨,让金石不朽,精通这门手艺的人并不多,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衡便是这其中的一员。

DSCF2373

在他的工作室内,随处可见的拓片和收藏物件,带着潮湿气息的宣纸,乒乓球拍形状留有墨迹的墨板、还有从拳头大小到棉棒大小的拓包,钟情传拓的张衡,从不肯放过每一次时空对话的惊喜,用传拓打败时间,在恍然有悟间暗自窃喜,纸张的每一次摩擦都显得温柔而亲密。

DSCF1916

他对工作室内的拓片如数家珍,拓片没有将遂成的原貌简单地呈现,而要“沉入古代”的“暗下功夫”,考据每一个史料的细节和出处,以疏朗的布局,简洁的构图,流畅的线条,附予生动传神的文字题跋在上,权量字意间,让人一睹庐山之真容。

AH9A8560

他说由“爱好”变为“传承”是源于收藏,因为唯有通过传拓,才能将“爱物”在纸张上留下黑白相间的深刻画面或永远抹灭不去的印记,于是便开始潜心钻研传拓技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求学于国内拓片大师,不断精进。传拓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传递器物信息,它让历史的痕迹永驻,有时候不够完美是拓片的本来特质。

拓本的价值仅次于文物本身,是影像资料无法企及的

在张衡看来,每一次传拓就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他希望用自己的技艺为中国古老文明的延续尽绵薄之力,这也是非遗传拓传承人的生命意义。

DSCF2206

在照相机问世前,古人发明了传拓,它对文字、绘画、造型艺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000多年前,在车马很慢的隋唐,仅凭书画过后那点残余的墨汁,文人们就可以在纸面上把玩出许多鬼使神差的弄墨游戏,并且乐此不疲;再往后,哪怕是在92年前,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诞生时,那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永恒瞬间也被小心翼翼地捕捉下来,加以影印成册;而在18年前,当夏普推出全球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拍照手机,“拍摄功能”成为手机标配后,人们开始被流量和碎片所裹挟。

DSCF2181

对此,有人开始思考,有人开始反观。其中,带有历史讯息的传拓艺术,终于重新又在人们的记忆中点晕开来。

如今,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甲骨、印章、砖瓦等,陈展时必有实物与拓片对应。拓本带着器物天生的肌理感与镌刻的岁月感,其审美性、直观性远远高于照片、视频,其价值仅次于文物本身。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古老的传拓技术,仍然是文博领域复制保存金石文字的最佳方法,非但没有被淘汰,且因为其独特无可替代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伴随着拓艺的发展,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于原始里见本质,传拓须有敬畏感

他严肃地说:“要想传拓,必须在不肆意破坏器物的底线之上,才能去拓。要对器物敬畏,要对传拓敬畏。一切以爱护、保护器物为先,宁愿不拓,也不能破坏性地去拓。”

因物施拓,力度的控制、墨的调和、色的把握、纸的选择,道道工序要求传拓人需凝神于一点,汇聚于一处,着实磨炼人的性子。

制作传拓的第一步是创作构思,传拓并非是对古物上图文的简单复制,优秀的拓艺师在传拓时,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知,进行创作,包括用纸、上纸、用墨、用色、铃印、题跋、装裱等的创新和综合应用,这样创作的传拓作品才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才能够被称为传拓技艺。怀揣着对器物的爱护与敬畏,在传拓流程中,上纸技术非常关键,有“七分上纸,三分上墨”的说法。

DSCF1891

纸张的选择一般是纸质细腻、柔软而有拉力的生宣。每次传拓前需要根据不同的器物选择干法上纸或湿法上纸。小件或异形的印章、铜钱等器物的传拓则常用干法上纸,用打刷“打纸入凹”的技法。大型碑刻或器物的传拓多用湿法上纸,应用棕刷“扫纸入凹”的技法,杜绝使用白芨水、胶水等粘接剂(会使拓片容易发黄、变脆,不利于长期保存)。

DSCF1884

随着水在纸上氤氲开来,物件的纹理开始凸显在宣纸上,一幅清晰的画面徐徐展开。当然,想要宣纸与碑文实现更紧密的贴合,还需要使用棕刷反复扫纸,直到透出碑的底色,再使用小木槌敲击封边。经过自然风干,湿纸由青变白,当纸张达八九成干时,原先清晰的纹理也随着水分的蒸发只留下凹凸的痕迹。

DSCF1923

DSCF1999

上墨作为传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张衡特别重视。上墨前,他会用蘸了墨的拓包反复击打墨板,墨汁经过拓包的撞击飞溅出细小的墨点,墨色逐渐变得均匀后方可上墨。为了使拓片层次分明、气韵生动,他通常需要上三到四遍墨,一遍打底、两遍优化,第三遍查缺补漏、突出重点,如果不满意再上第四遍,第五遍....依次渐进,层层加深。

DSCF2314

扑、擦、点、抹……蘸有墨汁的拓包开始在纸上灵活地跳动,图案渐渐被复制到纸上。张衡认为,一幅好的传拓作品需要达到“图文清晰、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气韵生动”的要求,同时还要在原物的基础上利用墨色的深浅层次进行艺术创作。要想在平面的宣纸上呈现出器物的空间感、透视感,不是轻敲慢打就能够轻松实现的,这需要用长期的实践来积累。

DSCF2325

DSCF2250

有联系,就有生命力,就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很多非遗技艺没人来学,都是因为不接地气。”张衡感慨道:“就拿传拓技艺来说,如果只是定位于金石碑刻等文物传拓的话,很多人就不愿学,因为他们会觉得学了也没有用。” 为了更好地推广传拓这项非遗技艺,在教学实践中,张衡提出“万物可拓,人人可拓”“快乐传拓,非遗健身!”的传承理念。

微信图片_20200119100316

小到一块石头,或者是一片树叶、一件儿时的玩具、一双心爱的球鞋,大到一块门板、一座雕花的墙……都成为了传拓对象,“万物皆可拓”。

DSCF3403

如果将非遗传承与人们的日常喜好融汇贯通,便可以极大的拓展传拓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论是党建团建,还是艺术交流、文化传家,传拓都可以成为其中的点睛之笔,让小众的非遗技艺,变身为“拓有灵犀,美美与共”人人可参与的“非遗健身”运动。

鱼拓1

传拓,既可记录历史的风起云涌,又可诉说人间的世事变迁,它留下的不止是一张张冰冷的拓片,更是传拓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以及岁月遗留在拓物上的温度。

(责任编辑:张雪娟)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