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记载于叶片上的千年历史

2020

11/23

14:59

来源

云南季

随着文字的诞生,早期的人们也开始用各种材料作为记载的工具,我们熟悉的竹简,树皮,丝绸,到后来慢慢发展出造纸术,可以说,文化的延续与传播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这些载体。在西双版纳,有一种延续了千年的技艺,能够将傣族的经书刻于叶片之上,它被称作贝叶经,它在在傣族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尤其是佛教思想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关于贝叶经的起源,民间有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傣族青年,为了寻找“光明”,辞别婚妻,去往远方。两人情深意笃,每日鸿雁传书。起初,他们将绵绵情话写在芭蕉叶上,但芭蕉叶枯萎之后,字迹迷糊难辨。后来,青年发现贝叶不易腐烂,最适合不过,傣族先民由此发明贝叶刻写文字的方法。在他们心中,贝叶业就象征着“光明”和“爱情”。

贝叶经的制作过程主要有贝叶采摘、贝叶清理、贝叶烘干、制匣、穿线、刻写等几道复杂的工序。贝叶一般取材源自西双版纳的贝多罗树叶。每年的3-4月份,在雨季来临之前,是采集贝多罗树叶的最佳时机。贝叶采摘下来之后,进行整理并挑选出精美的树叶,然后撕开贝叶,将之裁剪成书写所需要的长度和宽度,然后把裁剪好的贝叶整齐地扎好成一束束,一般二三十片贝叶放入锅中,倒入淘米水再盖上酸藤和布,烧火煮十多个小时后取出,再用布刷洗每一片,进行晒干,如果遇上下雨天就得用线穿着贝叶来晒干。然后,将晒干的贝叶反卷成团圈以压平,这一步骤一般是在早上进行,晴天大太阳时不能反卷,以免贝叶开裂。下一步是装模,依据贝叶的大小,选材分为六行、五行、四行式。为使叶子整齐平整,每一片树叶都必须夹好。将木板捆绑两面,防再卷起。接着在每片叶子上用铁笔刻写、摸墨。最后,用锯末擦去面上的油渍以显出清楚的字迹,再将晾晒干了的贝叶用布擦锯末灰、装模、修边、刨平、打磨、刷漆、分本册、穿线等等巧妙心思来“绘制”出精美的成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贝叶上用于刻写的铁笔也是经过特制的。而且为了能在刻写的时候便于书写,一般师傅们所用的铁笔都是自己所特制的。刻写时,师傅们手边一般会放一块磨刀石,以便在刻写的过程中将笔头磨尖而减少耽误贝叶上色的可能。刻写时用的墨汁一般也是师傅们自己所调制的,墨汁主要是用锅灰和食用油来进行调和。墨汁涂抹在刻写好的贝叶上,慢慢渗透,然后用抹布擦去贝叶上多余的墨汁,再将贝叶经进行晾晒。经过加工处理的贝叶经耐潮湿,防虫蛀,防变形,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而且其做工精细,规格统一,尤其是在经书的四周涂抹一圈金粉后更能呈现出一种古朴、大方的美感。

制作好的贝叶经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唐朝时,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带回657卷经书,这些佛经便是贝叶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载:“丁卯,法师(玄奘)操贝叶开演梵文。”至今,部分经书仍藏于西安大雁塔中。

现在,在傣族人中,会制作贝叶经的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都不愿学习贝叶经制作技艺,这门技艺现在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此,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该州还计划在中国佛教学院西双版纳分院挂牌成立贝叶经制作传习基地,为现在还在从事贝叶经刻写的艺人举行拜师仪式,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和带徒奖金,希望能够对这项技艺起到保护作用。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