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服饰

2020

12/01

10:22

来源

云南季

古朴的纳西族传统服饰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遗世孤品。青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多偏重于明快、艳丽的色调,中老年女性的服饰则多采用青、黑等色调的面料,显得庄重素雅。因为清代改土归流,加之受汉文化影响,纳西男子多穿长衫马褂,或对襟布衣外披羊皮褂或麂皮褂,穿布裤、布鞋,走马帮的着长筒藏靴。

“肩挑日月”“背带七星”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

羊皮披肩是云南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上方是一块肩宽般的梭织黑色布料,下面再缀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

三层垒叠的绣盘通常用青红黄白黑五色线绣成,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艳丽的色彩点缀更显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表示流星划过天幕留下的痕迹,具有飘逸潇洒的美感。

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以示勤劳之意。绣七颗星星而不绣六颗或八颗,则来源于“东巴经”中“开天九兄弟,辟地七姐妹”的创世纪传说。因为纳西族先民崇尚单数,同时象征着多子多福。

肩下方是两层羊皮,披在背上不仅有装饰功能,还有保暖御寒作用。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模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云南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关于纳西族的羊皮披肩,在民间和学术界有着多种考证和解释,关于它的神话传说也有很多

相传在很久以前,纳西族的人们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过着宁静的生活。不料有一年,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它让人间没有黑夜,大地处处焦黄。有个叫英姑的纳西族姑娘,立志要到东海请龙王。她用鸟的羽毛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英姑到了东海边,遇上龙三太子,两人一见钟情。龙王派龙三太子陪她回家乡解除旱情。可恶的旱魔施展计谋,使龙三太子陷入深潭,让大象和狮子把守潭口,可怜的英姑与旱魔一连搏斗了九天,终因气衰力竭,倒在了地上。从此,这地方就叫“英姑墩”(即丽江)。龙三太子拼死冲出深潭,呼叫着扑向英姑倒下的地方,变成纵横丽江坝子的泉水。为了纪念英姑,纳西族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象征勤劳勇敢,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社会变革是纳西族服饰风格急变的主要原因,宗教文化是云南丽江少数民族服饰标识选择的重要依据, 东巴教崇尚黑白两色, 山地 、湖畔 、坝区的纳西族对青 、蓝 、紫色又各有偏好 。纳西族与汉 、藏 、彝 、白、傈僳等民族长期杂居, 文化观念上提倡兼容开放,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在服饰和刺绣上也呈现出互相模仿的情况 。社会沿革和历史变迁致使丽江乃至散布藏 、川 、滇的中甸、维西、永胜、盐边、盐源、木里和芒康等县的纳西族服饰刺绣有着极其迥异的风格和特征 。

服饰一旦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便可能在社会政治变革时成为“革命”的对象,因而使服饰风格短期内发生急变。中国近代革命就是从“剪辫子”开始,穿“中山装”结束的。“文革”时期丽江“破四旧”也曾首先拿服装开刀。而近年改革开放,西装、牛仔服、运动服、休闲服流行,成为国民思想解放的一种标志。

纳西族刺绣,被称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这种挑绣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利用棉线或丝线,在棉布上按布料的编制纹路刺缀运针,图案生动,结构严谨,其中渗透着民族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