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阿昌族民歌

2020

12/07

17:08

来源

云南季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

阿昌族喜爱歌舞,喜爱唱山歌,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劳动时,走路时,山上田边,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曲调悠扬,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声调唱。对唱山歌分好多套,大体分为:候承、邀约、夸口、结交、辞别、送路等。

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总称“七杂”,又称“七”,包括“窝啰”、“责勒杂”、“叙事歌”、“祭祀歌”等。

窝啰又名“大七”,用大嗓唱的意思,同时也是一句衬词,因演唱时都要在头、尾或中间叫一声“窝啰!”此调由此而得名,亦有大家圆拢来之意。全部用阿昌语言唱。“窝啰”主要为老人叙事盘根古的一种调子,多为边唱边舞。因此,若为载歌载舞时、又名蹬窝罗。据传,这是阿昌族起源最早的一种歌準形式,最早发生于办喜事时。由于客人们在一起欢宴,高兴中,有人站起来围而歌。由于心情过于激动,脚边一伸一地随歌而舞动,这就产生了阿昌比较原始而古老的“蹬窝啰”也有古时狩猎获物而同欢,故产生“窝啰”歌舞等说法,后来主要用于办喜事的场面,表示客人对新郎新娘的祝福。客人们固着一张摆满香咽、茶酒、果的桌子而进行歌进行到一个阶段后.休息片刻.饮些茶酒、抽一会儿香烟后又继续进行。 

责勒杂,责杂又名小七”,用小嗓唱的意思.为阿昌族古老的民歌之一,全部用阿昌语言演唱,唱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生产,生活等。从内容和曲调上,责勒杂又分为“板豪昆”和“板松昆”两种曲调:初和客人见面并邀约唱歌时用“板豪昆”;邀客人对歌时用“板松昆”两种曲调,又有“惊动调”和“映承”之称。 

叙事歌,阿昌族的叙事歌主要有“毛舌勐舌”,即造天造地之歌.是阿昌族最古老的历史歌曲该歌曲主要用来唱诵阿族长編创世界史诗《遮帕麻遮咪麻》的神话传说故事,缅怀和赞颂人类编天织地的两位创始人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丰功伟绩。

祭祀歌,祭祀歌是阿昌族古老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麻兰调”和“豪直腔”两个部分。由于祭祀歌所演唱的内容主要为对死者的细怀,嘱咐、超度;对天地鬼神的祈祷,故该歌曲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由知识渊博的“活袍”"(经师)演唱。

阿昌族民歌中数量众多、最富生活情趣的是情歌。情歌可分为三类:一类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高声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一类叫“相作”,是夜深人静,青年男女在丛林里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世代流传的长篇叙事歌词,可连唱几昼夜;一类叫“相勒摩”,也是对唱的情歌,调子幽雅亲切,歌词含蓄缠绵,比喻生动贴切。

梁河县政府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定为一年一度的“阿露窝罗”节。在节日里主要进行两大类民歌演唱:“蹬窝罗”舞蹈歌和阿昌山歌、情歌。这两类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祭祀歌一类民歌大多面临衰退和消亡,随着老一辈祭司和巫师逐渐离世,现今年轻人中已无承继者。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