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传奇的苴却砚制作

2021

01/25

17:20

来源

云南季

“苴”字,普通话读作“居”(jū)。在四川攀枝花、云南永仁一带的方言里,“苴”读“左”(zuǒ)。史志中称今攀枝花仁和区为“大姚北界,苴却又北界”,“苴却”,原是指这一大片沟谷深切的地区。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苴却砚,人们又称它为中国彩砚,它斑斓多姿、异彩飞扬、天生丽质、独步天下。有极晶美誉的金田黄,色泽金碧,灿灿然一片金黄;外白如晴雪,内红如丹砂的封雪红,风韵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润可人的碧云冻,如碧云浮起,丰饶富丽;天然成趣的绿萝玉,如幽谷涌翠,碧波泻玉,又似绿萝漫延。 

苴却砚创作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因材施艺”。而“因材施艺”又都是围绕着苴却石的石品来进行的。苴却石的石品除石眼以外,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膘色纯净艳丽,无杂质,无杂色。膘的层次规整,厚薄均匀,呈水平状。另一种是各种石品、石色相互交融,优劣共生且变化无常。

根据每一块原石的质地和特色在表面勾勒出大致的形状,定形后,要将形状外多余的部分去掉,在原有的形状基础上进行优化。这一步很考验制砚石的耐心和毅力,一厘一毫都必须处理得完美恰当。

毕竟一件好的石料,需要独具慧眼的雕刻师或者设计师去发现和发掘,才能体现出石材之美。制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苴却砚作品的尺寸和题材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制砚师的独具慧眼,在这一步显得尤为重要。

古人讲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的原石膘色多样、有的石眼众多、还有的石线分布极具线条美等,根据每一块砚台原石的特色进行雕刻设计,这样的作品才能传神生动、博人眼球。

因苴却石的构造和玉石相似,二者在创意和雕刻上也有共同之处。

往往在既定的图案雕刻过程中,突然显现出之前没有发现的有价值的石品花纹,不得不对原定的创意做出修改以配合新石品的出现。有时可借助斑驳的石皮或边皮施以简练的独特刀法,剔去石之糟粕,发现其灵动之美。

砚台雕刻的题材种类丰富多样,或雕山水楼阁,花鸟鱼虫,或刻动物古玩。将砚台的主体部分雕刻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打磨这道工序了,将研磨的区域打磨出来,既要贴合画面的整体布局,也要考虑砚台的实用效果。

雕刻是制作工艺流程中的重中之重的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遵循整体原则,又要突出雕刻重点,做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其实苴却砚的雕刻可大致分为粗雕和精雕两步。

注重格调和品味的把握。在刀法的运用上尽量刻出古雅的韵味和气息,对于苴却砚的创作来说,这点也尤为重要。

砚台手艺人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磨练,一刀刀的雕刻,一点点的磨,才让一件件作品活灵活现,以惟妙惟肖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砚台雕刻传承几千年,贯穿人类文明发展中,这种价值的含金量是不可估量的。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