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西畴精神 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2021

02/09

10:56

来源

云南季

西畴县,一个被专家称为“失去生存条件”的地方。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当地干部群众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奋斗精神。扬志气,托起精神高地!靠苦干,甩掉贫困帽子!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被称为可怕的“地球癌症”。

在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水土严重流失造成了山穷、水枯、林衰、土瘦,渐渐吞噬的是绿色生命,频频亮起的是生存红灯。

image

在西畴石漠化带来了贫困,“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头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萝”一首久传的民谣,道出西畴人的困境与愁苦。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来就要面对困境:明明雨水丰沛,却被四通八达的地下溶洞迅速排走,几乎无水可用;明明满目苍翠,地面上却布满大大小小的岩石,几乎无耕地可种。

凿路

群山起伏、乱石林立,西畴全县9个乡镇多数村寨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便是缠绕在悬崖峭壁上的崎岖山路。在开山劈石修公路的过程中,西畴人民不畏艰辛、不惜代价。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这里有一双双能扛起巨石的铁肩,有一个个埋头开山辟路的“愚公”,有含辛茹苦的“独臂战士”,有身患癌症带领村民苦干的“女强人”,西畴人民在石漠上用血汗书写出感天动地的人间传奇。

鸡街乡中寨村委会的肖家塘村,是一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深山村落,农户纷纷举家出走,只剩下4户人家。

image

2006年7月,村里唯一的共产党员侯寿高,与另外3家村民姚仕斌、邓招财、姚光金咬牙盟誓,决意自己修路。他们每天早上8点出工,晚上7点收工,家里人轮流送中午饭,坚持6年之久,硬是在大山深处开凿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进村公路。

开凿这样一条道路,靠的就是4个人4双手,一根钢钎一把铁锤。打炮眼炸岩石,砸大石搬小石,翻悬崖越峭壁,边勘探边施工,就像蚂蚁搬家一般,从严冬到盛夏,从日出到日落,炮声锤声终年不断,他们被大家称为“肖家塘四愚公”。

image

为了修路,他们几乎倾其所有,每家至今都还背着借贷款。邓招财的一个手指被石头砸断致残;姚仕斌带病坚持修路积劳成疾,路未修通就离开了人世;年纪最大的姚光金是个残疾人,但每天工地上都少不了他瘦弱佝偻的身影。

“山路打通,脱贫致富的路子就打开了。”现在侯寿高和媳妇在州府文山城开了一家小餐馆,用的猪肉、鸡肉都是从老家村子里运来的,每年能赚10多万块钱。

就是凭着这样的苦干和硬拼,西畴县共挖通进村道路3000多公里,乡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所有乡镇均实现了路面硬化,村委会通公路率达100%,自然村通公路率达99.3%。

西畴的路,是一条极不平凡的路。它分明记载着西畴人沉重的岁月瘢痕,忠实见证着西畴人苦干实干的担当作为,生动展示着西畴人奋发前行的壮志豪情。

造地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面对石漠化困境,26万西畴人民不悲观、不放弃,用热血汗水与石漠抗争,挺起脊梁向贫困宣战。“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苦干实干获得新生,攻坚克难带来沧桑巨变,用奋斗创造逐梦美好未来。

从木者村打响第一炮开始,西畴人民一直没有停歇过改天换地的脚步,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进程中探索出了成功模式,昔日的石漠荒山正在变成绿色生态家园。

西畴人男的拿起电钻、开来挖掘机,女的挑起扁担、背起竹篓,对西畴县旱地全面改造,让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赏心悦目的绿色沃土。

u=3701886010,3006889664&fm=26&gp=0

一排排整齐的石埂错落有致,一条条蜿蜒的公路如丝如带,一片片茂密的猕猴桃林果繁叶茂,一个个牢固的蓄水池散落田间地头……沿着美观的环山栈道登上山顶的“逐梦亭”,兴街镇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片区更是美不胜收,让人惊叹。

在西畴因“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的三光村,居住着750户人家,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且极度贫困的石漠化地区。被列为综合治理示范区后,不论春夏秋冬,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3年的努力,共治理小流域面积2.45万亩,整治土地9500亩,建设林业生态工程1.5万亩,新建“五小水利”工程,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安居、易地搬迁等项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920元,实现了“山上绿起来、水土留下来、姑娘嫁进来”的美丽蝶变。

单一的治理模式,仅仅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将三光片区打造成“森林广覆盖,水土能保持、农业有特色,民族更团结”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综合示范区,发挥出的是更大的效益和效应。具有标志意义的三光村,如今成了一个魅力独特的景区,崭新的西畴县石漠化治理展览馆就坐落在这里。

image

江龙村是西畴县石漠化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枝奇葩。由江龙村遍及整个三光片区,“六子登科”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山顶戴帽子”,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山腰系带子”,发展经济林产业;“山脚搭台子”,打造“三保”台地和“石漠梯田”;“平地铺毯子”,实施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改造和土地流转;“村村建池子”,开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村庄移位子”,实施易地搬迁,推进一村一品牌、一村一景观、一村一文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江龙、三光等样板的辐射带动下,“美丽西畴·幸福家园”建设四面铺展,美丽乡村之花竞相绽放。

信念

为什么总有一种崇高信念在坚守,总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凝聚,总有一种奋搏的精神在延续?一直盘桓脑际的追问,其实不难找到确定的答案。

在兴街镇岔河村口,一面3米来高的墙壁格外引人注目,墙上展示着1955年毛主席《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的308字批示。当年,壮族农村妇女侬惠莲带头创办“互助组”,后来成长为全国首位壮族女县长。东升合作社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整顿好后,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并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让西畴成为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典范。靠执着的向往追求,靠不懈的奋斗创造,今天的岔河和西畴更多的乡村,正在展示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src=http___5b0988e595225

西畴的发展巨变绝非偶然。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在这里深耕厚植,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这里落地生根,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于是,融入血液的本色历久弥新,石漠中孕育的绿色生命生生不息,幸福美好的家园渐行渐近。

北回归线上的太阳每天都在升起,辉映着这片生机勃勃的高原喀斯特绿洲;

西畴人民苦干实干开辟出来的希望之路,向着新时代更加幸福美好的梦想延伸…… 

(责任编辑:杨斌)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