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人鹰之斗,古老的训鹰习俗

2021

04/20

18:30

来源

云南季

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国时,将游牧民族古老的训猎方式流传在了丽江。时间过去了几百年,如今的纳西族训鹰习俗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了纳西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人鹰之斗的故事仍然没有完结。

鹰属于迁徙鸟类,每年秋季,生于北方的鹰向南方迁徙,途经丽江的玉龙雪山、老君山等几座大山,每年的9、10月至次年2、3月便是纳西族人进行训猎的季节,训鹰有五个步骤:捕鹰、驯鹰、驯犬、鹰猎、放生。

纳西人民训鹰绝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在正式的训鹰流程之前,便会到山里,选定好猎鹰的地点提前布网。凌晨三四点钟山林里还是一片漆黑的的时候,捕鹰人就要出发,摸黑爬山来到早先布网的地方,把鸽子拴在竹竿一端,竹竿中间固定一个支点做成杠杆,另一端系一根绳子放于预先搭好的草窝棚中,猎鹰的“陷阱”布置好后,剩下的时间便是藏在其中静静等候。天亮后,鹰猎人需要继续保持安静并观察天空,若看到鹰飞在天空中,就拉动绳子让鸽子扑腾起来吸引鹰的注意诱使飞下捕食便可收网了。

捕到鹰之后,鹰猎人会将鹰的眼皮缝上。这是由于鹰的习性造成的,鹰是一种性情刚猛的动物,对人类的世界很陌生,如果不把鹰的眼睛蒙住,鹰很可能会受到惊吓而性情大变,难以驯服。

“熬鹰”是驯鹰的第一步。鹰猎人会带上牛皮手套,将鹰的眼线解开后将鹰架在手上开始“熬鹰”。熬鹰是一项极需人耐心的工作。鹰猎人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鹰架在手臂上,带着鹰到处溜达,并不会避开人群,反而是人越多便越要去哪里。带着一只鹰到处溜达,看起来十分威风,本以为这是纳西族人独特的“凡尔赛”方式,但鹰猎人却道出了真正的原因:其实这是为了让鹰习惯与人相处、熟悉人类的世界。

到了晚上,狗代替了鹰猎人的工作,鹰猎人会将狗拴在鹰的旁边,这是为了让鹰不怕狗。训鹰并不只是鹰猎人一个人的独角戏,在熬鹰的过程中需要鹰、狗、人三者的配合,缺一不可。整个“熬鹰”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一般来说需要8-15天的时间,若是鹰架在鹰猎人的臂上能够安心进食、睡觉,“熬鹰”便算基本完成了

“调膘水”是驯鹰的关键,“膘水”是指鹰肚子里的油水。而“调膘水”,是通过调整鹰的进食量,来让鹰保持住最佳的“膘水”,所谓“鹰饱不拿兔”,如果鹰肥了,它就不愿捕猎,鹰太瘦,虽有强烈的捕食欲望,但它会因体力不支难以捕到猎物,只有肥瘦恰到好处,才能训出一只好鹰。经验丰富的纳西人,在长期和鹰的相处过程中,通过观察鹰的眼神、动作、体形就能判断出一只鹰的“膘水”是否达标。

驯鹰的最后一步,是“放鹰”,这是检验鹰猎人训鹰成果的最后一步,纳西鹰猎人带上鹰上山,在鹰进食的时候将鹰带到空阔的地带,解开脚扣,让鹰自由飞翔,然后举起平时架鹰喂食的一只手臂,喊着口令,让鹰飞回手臂吃食。刚开始会在人少的地方,然后慢慢到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鹰听见口令,就飞回主人手臂上便算为这场人鹰之斗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古老的习俗仍在纳西族人的村寨里流传着,伴随着猎鹰的啸鸣,纳西族民和鹰的故事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罗永婷)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