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竟然感觉到唤醒我的竟然是50多年前,那些游荡在海埂边、大观河的“小白鱼”们。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老父亲经常会骑着家中那辆30年代,昆明警察“标配”的德国“来临”牌自行车,带着我和妹妹去滇池海埂游泳、游玩。
当时海埂的湖水清可见沙,盈尺之间,“调皮”的小虾、小马鱼在我周围“嘻戏、游荡”,偶而,还可见到约有我小手一掌长的小白鱼貌似凶狠地向正在游玩的小鱼、小虾们冲过来。
昆明的老人对此也有说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巴”。
小白鱼是昆明滇池特有的“土著鱼类”,记得小时候老外公有事无事都喜欢喝上两盅,当时也没有肉和其它下酒菜,通常只能以白鱼干,放在蜂窝炉上烤熟、烤脆下酒。
“围海造田”以前,大观河至滇池的篆塘一带,都停有很多的捕鱼船,有时,老父亲也会乘着打鱼的船,带我去爬西山和龙门,不但可以尽情饱览300里滇池美景,而且还可比乘公交车更为快捷一些。
记得每次要乘渔船游滇池、爬西山前,老父亲都会从大米缸内,用塘瓷口缸装一斤左右的大米放入小白布袋内,然后带着我去到篆塘一条打鱼船内,然后将米交给船家。
每次从西山回昆明时,船家都会在我们早晨登岸时的老地方等着我和老父亲,然后船家大姐便会把准备好的“鱼饭”端上船头。
说是鱼饭,其实饭很少,大都是颗粒状的麦子、包谷等,与新鲜的白鱼蒸在一起,一个大木碗里放着咸菜、腌萝卜条,十分的下饭和可口,随后,还有一碗腌白鱼、一碗大白菜。
下船时已是掌灯十分,只见老父亲又从上衣口袋里掏出5角钱交给船老大,并说明这是船钱和饭钱。
曾经,小白鱼作为一种昆明最常见、也最多的土著鱼,几乎可在昆明周边的水域、河道、沟渠都有其“鱼影”,而在缺油少肉的时代,便宜且方便食用的小白鱼更是昆明人的桌上佳肴。
当小白鱼大量上市时,父、母亲或者外公就会叫上我,用洗菜用的“铜盆”去南通街买上3一5斤,然后洗净、括去鳞壳,除掉内脏,加入辣椒面、草果粉,用大箥箕晒干。
而白鱼的内脏则放入铁锅内,慢慢炼制成鱼油,待炒菜、煎鱼时使用。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遗憾的是,由于围海造田,加上后来将湖南的银鱼引入滇池,而银鱼又素喜食白鱼卵,故而使高原湖泊中的白鱼逐渐减少,甚至到了几乎灭绝的边缘。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