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我儿子在类,现在的年轻人,你只要和他(她)们说50年前,想看电影是怎样的难?得到的回应可能让人想不到,怎么那么憨,不会买台碟机、碟片在家中自已看?
虽说97岁的老父亲谢世快四年了,可我至今依然清楚的记得,当年他在1965年国庆节时,用自行车带我去五华山省政府看露天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时的情景。
那天夜晚,点点星光与各色礼花相映成趣,老父亲怕我个头小,看不到露天的电影,便把我托举在他肩上。
那时看电影真的很难,由于昆明的电影院很少,仅有新昆明电影院、南屏电影院、艺术剧院、昆明剧院、大观电影院、人民电影院、五一电影院、胜利堂、燎原电影院等。
而且放的都是老掉牙的《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
再后来,干脆是样板戏《沙家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而且每张票还要2角钱,故而我们这些小学生只能是拎着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了。
记得当年为了“抓革命、促生产”,老父亲等曾在昆明震庄开会,父亲也把我捎上,当天晚上吃完饭后,我便和叔叔、阿姨一道,找了个简易的折叠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现代京剧样板戏《海港》。
当时,该电影还没有在昆明公映,这无异让我有了在同学们面前夸耀的资本。
在昆十三中上初一时,院坝内的任黎兄弟两人告诉我,昆明警备司令部内要放内部露天电影《军阀》。
于是我很快便吃完饭,拿了个小板凳便早早去到警备司令部大操场,观看了这部当时列为“禁片”的日本电影,以后每逢周六日,我都会期盼着去看露天电影。
大概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我也在这里的操场上看到了《阿.海军》、《山本五十六》等日本影片。
也许,一排排自已随身带着的小木凳,在操场、在打谷场、车间外的空旷地上,临时的露天电影院,如今已不多见,但对很多50、60、70后出生的人而言,那却是他(她)们一生中不会忘却的记忆。
当夜幕降临,当放影机把巨大的光束投放在银幕上时,当银幕上“八一”军徽和军歌声嘹亮响起时,整个露天“电影院”都会变得鸦雀无声。而这正是那个时代中,缓缓走过的人们永不消失的记忆。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