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击鼓山风里,起舞月明中”——纳西族勒巴舞

2020

12/03

10:23

来源

云南季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据说他们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她就像一个白发的母亲,温情地守卫着纳西族和他们的东巴文化。在这里生活着能歌善舞的纳西族,除了我们熟悉的白沙细乐之外,在丽江的西北部山区,将纳西族与藏族舞蹈结合而诞生的勒巴舞,就是一种特别的舞蹈。

勒巴舞古老而原始、庄重而大方、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纳西族民族气息,体现了纳西人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勒巴舞传到丽江来后,当地人在节日、红白喜事等重要日子里都要跳勒巴舞。就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珍贵的民族舞蹈保持至今。

这种舞蹈集唱、诵、舞于一身,无时不刻体现着最早期原始艺术的“三位一体”形态特征。其中:唱——多以歌颂美好生活、叙述勒儿巴舞源起,以及米拉热巴生平为主要内容;诵——主要内容为招迎、祭奉噶玛噶举诸神;舞——相传有40余种套路,而现仍在纳西族民间传承的有36种套路。

勒巴舞的舞蹈动作有二步、四步、八步、十二步等几种,按舞者所面对的方向一般可分为二面、三面、四面、六面等,按所转圈数通常又可分为一至三圈不等。勒巴舞用铃鼓、鼓棒、牦牛尾巴等作道具,还有许多古朴原始的服饰,在东巴法会上当地人也是每次都盛装演出。

男舞者着白衫短褂白裤、腰系红带,有时也会系上简约古朴的手工制鸡毛毽裙,右手执勒巴手摇鼓(又称邦啷鼓),鼓呈扁圆形,牛皮蒙面,在鼓两侧分别留两条约5厘米长的牛皮条,跳时右手执鼓柄摇动使其拍打鼓面发声。同时左手甩一种于手柄前端附牛尾或丝状麻布的拂尘状道具(纳西语称“马唷”),跳时和右手的手摇鼓相配合。女舞者里着白衫、外穿红毛毡坎肩,腰套黑长裙并系红带,头戴圆形五彩线链,左手拿长柄鼓,鼓柄长约50厘米,鼓面直径约20厘米,鼓围贴有彩色手工剪纸如花、鸟、月亮、星星等图案,正上方插上野鸡毛或簇锦鲜花,右手执藤条鼓棒,缠红布条。

勒巴舞中大量的仿生舞呈现出纳西先民与动物为伍,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这符合生态圈中万物共生的生态平衡理念。其逼真的仿生舞模仿动物的生活习性、动作、神态,如“勾纳达”、“吧蹉”、“拉蹉”、“阿余蹉”,分别对应“雄鹰舞”、“青蛙舞”、“老虎舞”、“猴子舞”。其中最典型的是“吧蹉”,即学习青蛙笨拙的走路、转体、蹦跳姿势和鼓眼睛情态,村民们憨厚朴拙的本性加上逼真的模仿,直观再现了青蛙的外观和形态。与之对应,动作敏捷当属阿余蹉即猴子舞,男舞者模仿猴子单脚站立、屈膝、伸头缩颈等机灵古怪的动作,使猴子的形象跃于台上。

跳舞过程中还会穿插戏剧表演,纳西语叫做“染布克”或“儿仔乐克”形同现代的相声表演。表演的内容也多是人与动物的故事,人们会佩戴做工粗略的牦牛、老虎等动物面具,滑稽而富有深意。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欢愉的状态。其余的仿生舞也都极其精炼而惟妙惟肖,恰到好处。

此外,还有“赞地舞”“敬拜太阳舞”“菩萨山舞”等表现出纳西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敬,真正传达了“天人合一”思想。人与神和不仅标志着人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也警示着纳西民族作为自然万物的拥有者和掌管着,必须有节制的索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现代工业化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制征服而带来的生态危机相比,纳西人这种崇拜自然,敬畏神灵的的思想意识无疑是智慧而高见的,它使人树立起“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生发出热爱生命、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情感。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观念也早已刻入纳西人民的灵魂深处,成为了一种生态信仰,代代相传,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自然生态平衡。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