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彝族舞蹈“喀红呗”

2021

03/10

17:37

来源

云南季

“喀红呗”系彝语,汉语叫“跳脚”、“跩脚”、“拐脚”,“四个跳舞者耍舞”,也叫“灵桶舞”、“鬼桶舞”,是彝族丧葬中的祭祀性舞蹈,盛行于乌蒙山一带的镇雄、彝良,贵州省与云南东北部接壤的毕节地区。

人死后丧家要派人报信,母舅家和姑婆家到送葬的前一天才去。母舅家去为死者祭奠。奠毕,由“喀约”从左边顺时针方向围房子边唱边跳《喀红呗》连续三圈持续不断。《喀红呗》第一个动作跩脚步开始,四人即大声伴着铃铛的节奏,唱起彝族古歌,古歌内容包括:创世古歌,英雄史诗、酒歌等。例如:《世上哪个先出生》:“高高青天上,哪个先下来?茫茫大地上,是谁先出生?陆迪愁汝啊,从天上下来;撮矮阿于呀,从洞中出生。”

这首歌谣简短明了,既反映出人类出生的情景,其中的第五句陆迪愁汝是彝族传说中第一个从天上下来的人,而第七句的撮矮阿于则是彝族传说中最早的始祖。进屋后在室内棺材左边跳《喀红呗》,当姑婆家来时,带的“喀约”逆时针方向围屋持续不断跳转三圈《喀红呗》,进屋后围着棺材跳三转,然后集中在棺材右边跳《喀红呗》,接着两边轮换着跳,从傍晚开始,往往是通宵达旦跳个不停。

《喀红呗》为祭舞总称,由很多舞段组成;但每一舞段只有一个特殊技巧动作。它有十几种舞步,跩脚步、甩铃步、左右甩铃步、行进甩铃步、斜伸手甩铃步、吸腿步、跳脚等。主要都是模拟禽兽动作,如:羊角碰角、猴子爬树、老鹰展翅、老鹰拿鸡、毛狗钻洞、四马追羊、野鸡钻篱笆等,从这些动作名称和韵律分析,形象地反映出彝族古代社会狩猎、畜牧和部分图腾崇拜的情况。

《喀红呗》上身动作变化多,幅度大,用小臂带动大臂甩铃,直上直下,铃声响亮、清脆、节奏感强。老年人跳时随着铃声的节拍,步伐稳健有力,动作舒展大方;青年人跳时,动作豪放,刚劲有力,犹如斩钉截铁之势,特别在模拟禽兽动作时,惊险逼真,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体现出彝族耿直、粗犷、好强的性格。

彝族先民善骑马牧畜、狩猎,随畜四处迁徙,马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此,马铃铛成了舞蹈伴奏中的最好乐器。《喀红呗》整个舞蹈从始至终响着马铃铛的清脆、悦耳的铃声,使舞蹈节奏十分鲜明。舞蹈时,第一人为领舞者,左手持铃,右手持白色孝布,其它三人右手持铃,左手持孝布。这是跳《喀红呗》时不可缺少的道具,刚劲潇洒的舞姿配上清脆响亮的铃声,给人以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的感觉。

《喀红呗》这一民间祭祀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丧葬活动中,伴随彝族先民的图腾崇拜,在民俗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独自的个性,它源于古代濮人,又有“昆明族”生产生活习俗的继承。

《喀红呗》融歌舞乐为一体,其音乐节奏感强,唱腔浑厚高亢,属原生态的纯朴彝语歌唱,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其歌唱涉及彝族图腾崇拜,迁徙,狩猎,生产生活,创世古歌,英雄史诗,酒歌等相关内容,极具感染力。其舞蹈内容形象感强,连贯性强,整个舞蹈过程在铛、铛、铛的马铃声中透出气势,跳出刚强,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动作舒展大方,其中一些特殊动作难度极大,生动地反映出彝族先民敢于冒险,敢于向大自然拼搏的进取精神,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纯朴的古老遗风,动作衔接紧凑,具有深刻的寓意,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

《喀红呗》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历史、文化、学术、和谐、实用价值。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民族性,在有关民族志和地方史书里有所记载;它的整个舞蹈过程,生动地反映出本民族的宗教、民俗文化,像一部舞蹈辞书的一段辞注,注释出彝族文化世低的传承;它具有中国其他民族舞蹈所具有舞蹈个性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叙事、抒情特征,从中可以挖掘出更深的学术价值;它兼融了其他民族的趣味性、和谐性,又有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奔放,它通过粗犷豪迈和一些具有杂技技巧的动作,展示出特有的和谐魅力,它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在一定区域内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较深的区域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