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弥勒寺河里消失的土著鱼

2022

04/14

16:16

来源

云南季

说起老昆明的土著鱼,如今那些已上了年纪的昆明老人至今都还记得,60年前在弥勒寺、大观河里,生活着几种如今已踪影全无的鱼类。

微信图片_20220414161123

被云南省内外画界誉为“严孔雀”的严风扬老先生,从小就在弥勒寺河边长大,他的父亲严濬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上海美术学院),云南名烟“大重九”的商标,就是严濬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设计并沿用至今。

谈起70年前那些成群结队“游荡”在弥勒寺、大观河、西坝河里的原生土著鱼类,严风扬先生告诉编辑,当时常见的土著鱼有多种,如白油鱼、弯丝、宽边鱼等。

微信图片_20220414161202

上个世纪50年代,弥勒寺云南省委一号院附近有西坝河、弥勒寺河、大观河,河沿绿树成荫,杨草果树、柳树、槐树如哨兵般“护卫”着河口堤。

河里鱼虾成群,在河中成群结队、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岸边上拉石料的拖船、打鱼的渔船来往不停,大观河与弥勒寺河中还有多架鱼筝在上下“搬动”,渔夫也在不停地将网到的土著鱼如弯丝、白鳞鱼放到大木桶中。

那时候我还很小,大约还不到5岁吧,每当看到其他孩子用小网兜在弥勒寺河里捞宽边鱼,就很羡慕,直到有一天,老父亲为我用很细的“油线”钩制了一个扁扁的网兜,只要放二块骨头进去,便可网到好多的宽边鱼。

微信图片_20220414161256

记得60年代的大观河靠弥勒寺附近、西坝河甚至金碧路等方向,都各有一个闸门泄洪和抗涝,那时的西坝路和工人新村、前卫路都是一片稻田,河水不但养育了河中的土著鱼,也湿润了昆明,调节着这里的气候。

当年那些喜欢在大观河、弥勒寺河里钓鱼的老人告诉我,“弯丝”作为一种土著鱼类,一般只能长到10多公分长,因体呈弓型,故而被称为“弯丝”,少刺,无论蒸、煮,味道都相当鲜美。

而白(鳞)鱼多刺,大的可长至30公分、小一点的也有10多公分。因其内脏脂肪丰富,60年代,每人仅有500克的肉类供应,而父母将白(鳞)鱼成十斤地买回家后,便将其身上鱼鳞刮去,内脏脂肪取出后放到铁锅内炼成鱼油,供炒腌菜时用,而后将白(鳞)鱼抹上辣椒面,放在阳光下暴晒成鱼干以供食用。

据从学生时代便经常去弥勒寺河内钓鱼的罗元庆先生讲,上世纪50年代末,他曾在这里钓到过一条野生金线鱼,鱼的外形与土著白鱼相类似,长约30公分,只不过身上多了2条金线。

微信图片_20220414161240

可惜的是,这些昔日成群游荡在弥勒寺河中、大观河中的土著鱼如今已经很难见到,西坝河、弥勒寺河也只能留存在老一辈昆明人的记忆中。

(特约编辑:张耀辉)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