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杂粮 “面条”的记忆你经历过吗?

2023

08/14

11:22

来源

云南季

微信图片_20230807124025

       昨晚南柯一梦,再度将50多年前的童年岁月,倾情展示出来,那与杂粮“面条”有关的一幕仿佛并未远遁。

       一时间,我仿佛依然还是那个座在父亲自行车上,与父亲一同去昆明东郊小板桥磨苞米面的小男孩。

        现在的很多作者,犹其是影视剧作家们,都喜欢把60、70年代称为“峥嵘岁月不言愁”,而在老编的记忆深处,那时的一切都多少有些蒙蒙的童年时期的酸酸的、甜甜的回味与痴痴的感觉。

       记得那时的老昆明崇仁街两头,都有着“大批判、大字报”报栏,每天天还未亮,伴随着周边一阵阵雄鸡嘹亮的啼鸣,崇仁街的街道上便会出现戴着纸糊高帽的三三俩俩的扫街人,挥舞着用竹技捆绑的“扫把”,将本就干净的路面再度清扫一新。

         那是一个买什么都要购物本的时代,朦胧中依稀还记得当时老母亲每月的5日至12日这几天内,都会拿着购粮本,米带子去金碧路上的昆华医院(云南省人民医院)对面的粮店去买一家人的口粮。

        当时粮店供应的杂粮大多是玉米、有时是麦子,甚或还有红薯、马龄薯、洋芋的,约占50%左右,不过,大约因为粮店主仼的孩子是老母亲的学生家长的缘故,所以我们基本上都会被照顾着买玉米、麦子。

        而当时已经被“造反派”打倒的老父亲,则会等拿到老母亲买到的杂粮玉米粒、麦粒后,就用他那辆“除了铃铛不会响,全车都响”的老旧进口自行车,带着时年不满8岁的我,去城东郊小板桥乡下将玉米、麦子用电磨磨成面粉。

        记得当年在老昆明的金碧路上,有一家名为“共和春”的食堂,旁边有一家专门压制、加工面条的“半机械化”面条作坊,作坊的生意出奇的好,做面条的工人戴着一顶白帽子、连头发都被面粉“染”成白色,附近很多居民都会将自家的麦面粉、玉米面,拿去“换”面条。

        老父亲虽说是南方人,只习惯吃大米,可多年的军旅生涯,却让父亲能做得一手香喷喷的面食。

        无论是饺子、面片、面条,还是包子、花卷,甚至是山东煎饼,老父亲都可做得有滋有味,难怪院坝周围的邻居们都会对我们家的面食和老父亲的好手艺交口称赞。

        那时节,父亲喜欢用麦面“和上”在小板桥磨的苞米面,作成面皮,下到用童子骨熬制的高汤内,再加入大白菜,酸菜、油辣子,一家五、六口人便可美美的吃上一顿。

       后来我从福建回昆明,亦然喜欢吃面条,尤其喜欢南通街崇仁派出所旁的兰州牛内拉面,东寺街桂香桥旁的大酥牛内拉面,亦然有厚重的面条情节大概便源于此罢。

(特约编辑:张耀辉)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