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非遗起源 基本信息 历史渊源 品种分类 制作工艺 非遗现状 保护措施
制作工艺

东巴面偶用青稞、小麦、大麦、燕麦等制成的炒面制作,炒面制作只用一种粮食,不可多种混杂,做面偶的炒面不用平日食用的炒面,要单独制作,经洗、晒、炒、磨、筛等工序制成,并限由男性操作。以烫水和面,使其富有黏性,便于雕塑,按照仪式需要先神偶、后动物、再鬼偶的顺序捏制雕塑面偶。东巴面偶制作用木盆、木棍、木刀、铁刀等用具,主要靠手搓、滚、捏、拉、按等手法雕塑,先搓、捏出面偶大致,借木刀、铁刀雕面偶面部的眼、鼻和服饰线条。东巴面偶一般高约17厘米,直径3—4厘米,面偶呈直立或坐姿状,以圆柱状支撑立地,省略神、鬼、动物下半身具体形状,重点是雕塑对象的上半身和神态,突出神、鬼、动物的外形特征和面部特征、手势造型,纳西族西部方言区有给面偶着衣等拟人化的趋向,东巴方言区则无拟人化手法。此外,东巴方言区还有使用印棒拓印面偶的习惯,印棒为木制,四方形或六方形,长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印棒的每一面雕刻有神、动物、鬼怪形象,雕塑时将已和好炒面小团捏成圆锥体形再撒上干炒面的印棒上按压拓印,取得需要的神、动物、鬼怪形象即可。

阅读体验

暂无内容,先看点别的吧~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