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普米族的宝藏舞蹈——搓蹉

2020

04/24

17:00

来源

云南季

  云南的多民族性,决定了这里一定会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字,语言,舞蹈同样是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要评选特色的舞蹈,今天讲的这个民族,也绝对能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微信截图_20200424165313

  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的兰坪县,生活着一群不足50000人的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崇尚白色,对自然充满着敬意,他们就是——普米族。

微信截图_20200424165356

 在漫长的民族发展中,最值得普米族骄傲的,就是他们的独特民族舞蹈——搓蹉(cuōcuō

这个词汉语意为“跳舞”,从字形上看,也有几分象形文字的意味,偏旁的选用,也能看出其手脚并用的动作端倪。

  舞时,由于搓蹉以四弦的“比柏”伴奏,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四弦舞”。

微信截图_20200424165348

    这种舞蹈源于普米族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一位英俊的普米族小伙子,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与仙女相会,第二天清晨仙女飘然而逝,小伙子为了纪念心中的仙女,便创作了一套搓磋舞。

  搓磋舞有很多形式,比如碗筷舞和撞胯舞。在碗筷的伴奏下,彼此有意的男女会用撞胯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意。比起含蓄的“搭讪”方式,这或许更加直接,是不是让不敢表白的你觉得不可思议呢?

微信截图_20200424165611

  流传下来的普米族搓蹉,还有“团结舞”、“臀部相撞舞”、“碗筷舞”、“龙跳舞”、“鞋底相碰舞”、“结尾舞”等12套,听名字好像就能知道它的动作,还有所蕴涵的美好寓意,绝对是舞蹈来源于生活的典型范例。搓蹉保留了古代艺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活动时人们围成一圈或数圈,在四弦和羊皮包所奏音乐的引导下欢快起舞。是年节庆典之时,人们表达情感的绝佳载体。

  舞蹈中舞步变化丰富,舞者在舞曲变换的空当放声歌唱,一领众和,张弛结合。普米族搓蹉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参加者可随时介入舞蹈。舞者可以先后起步,也可以部分人舞蹈,部分人边走边唱,唱完后再行起舞。  

微信截图_20200424165723

搓磋舞蹈套名多,队形、舞步变化丰富,有张有弛,不受参与人数的限制,少则几十人参与,多可上万人齐跳,多用于各种自娱、喜庆、健身活动,表达了民族团结和欢乐的情绪,是普米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20世纪80年代起,文艺工作者整理改编的“搓磋”开始在国内外演出,多次获得省、国家级奖励,2006年收录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截图_20200424165835

白日,在蔓草菁菁山野间,晚间,在燃燃篝火的映照下。勤劳善良的普米族人民,用舞蹈表达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喜怒哀乐都是题材,随性洒脱。随着近几年来对它的重视与保护,搓蹉的表演逐渐从大山中走了出去,走向了云南之外,站到了更高更广的舞台。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