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奔放热情的民族舞蹈——佤族木鼓舞

2020

12/10

17:14

来源

云南季

近几年来,或许很多来云南旅游的人们,除了知道西双版纳的傣族,大理的白族,或许还对一个有着豪迈热情的民族印象深刻,他们以黑为美,特别的“摸你黑”活动还入选了吉尼斯的世界纪录,他们就是佤族。今天我们要说到的,就是不可不提的特色舞蹈——木鼓舞。

在云南西部群山中,居住着一个古铜肤色的民族——佤族。自称佤、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含义为“住在山上的人”。 走进寨子,不论遇到老人还是小孩,也不论你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村民们都会说:“来啦,进我家啊!”不管走进哪家,都会有人拿着水酒和鸡肉烂饭热情款待你,让你感受到浓浓的佤族好客之情。

在接触这个民族的时候,尤为好奇的还是被佤族人称之为“通天神器”的木鼓。当地人说,“哪里有佤族村寨,哪里就有木鼓房,木鼓是佤族村寨存在与兴盛的标志,要领略佤族木鼓舞的魅力,首先得了解木鼓。

木鼓,佤语称克罗、格诺哦,它是用整段大树挖空制作而成,用木棒敲打即可发出咚咚的响声。木鼓原是佤族原始氏族祭祀用的乐鼓,同时也是一种祭器。经过长久的演变,木鼓成为召集部落、告急友邻、出征决斗时的器具,跳舞时的伴奏,议事时的号角。佤族人把木鼓视为神物,称它为“梅饶格”,即木鼓神,认为敲木鼓可通“神灵”,保佑万物。

木鼓的起源无史可考,它应该是佤族多神崇拜的产物。佤族以万物有灵的观念去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古往今来,木鼓被视为佤族繁衍之源头。传说资料中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所有的生命,是“木依吉”神用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使佤族得以留存、繁衍、壮大。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

佤族木鼓舞通常被理解为敲着木鼓跳的舞,其实它是佤族木鼓祭祀活动中跳的舞,随着木鼓的诞生而产生,围绕着木鼓祭祀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独具风格和具有特殊功能的舞蹈。舞蹈首先展现的是由巫师“魔巴”带领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魔巴”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

通常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蹁跹起舞。他们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移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循环反复,动作规范而平稳。 

木鼓舞贯穿于木鼓祭祀活动的全过程,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歌词多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及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跳木鼓舞时鼓声震天,舞者秀发飞扬,动作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目前沧源佤族木鼓舞中已形成“高格龙勐”、“甩发舞”、“加林赛”等影响较大的代表作品。

这种舞蹈豪迈奔放的风格十分明显,极具感染力,“跺脚”和“甩发”为基本动作,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和银饰品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声音动作配合协调,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撼人心魄,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火一般的民族性格。观看木鼓舞时,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浑身都在动,思绪也好似回到了弯弓射雕、枪刺猛兽的古老年代。火一样的热情和古老的艺术魅力使人激动不已。

2004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县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能歌善舞的佤族群众用狂欢的歌舞表达自己的喜悦,这让沧源佤族自治县政府看到了沧源文化旅游的出路。2005年,沧源佤族自治县举办了第一届以“摸你黑”为主题的司岗里狂欢节。2006年这项舞蹈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佤族的独特民族文化,打造成了具有体系的名片,每年都会吸引一大批游客前来,可以说是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取得了传承的成功。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